传统士大夫人格典范:阳明之父王华 ——“阳明学研究”系列文章之三

发布时间: 2016-03-23 浏览次数: 157

张新民

    题记:二0一五年,应《当代贵州》编辑部开设“阳明学研究”专栏之邀请,余遂每月撰一小文,前后历时一年,撰文共十二篇。惟刊物提供篇幅过小,文字多遭删节,未免不感遗憾。兹陆续全文刊出,或可供世之爱好阳明学者哂正焉。

 

(王阳明出生处——浙江余姚王氏故居瑞云楼)(杨德俊先生提供)

 

    王阳明祖辈历经六世,至父亲王华以进士起家,不仅标志着家族的兴盛发达,王家从此成为当地一大著姓。而且预示着浙学的耀眼夺目,浙中学术因此更多了一位后起之秀。 

(王氏迁祧世系简图)(杨德俊先生提供)

 

    王华(1446-1522)字德辉,号实庵,晚号海日翁,无事时便读书龙泉山,学者多称其为龙山先生。王华一出生就显得警敏绝人,其父经常抱着他逗乐,顺便口授古代诗歌,他居然一入耳就能成诵,受教读书后更是过目不忘。六岁时,他与一群儿童在河滨戏水,看见有一外乡客人来水边洗脚,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离开时竟丢掉了随身钱囊。王华拾取一看,里面赫然装有数十两金子。王华推测那人酒醒后必来寻取,同时又担心自己离开后,别人会来捡走,于是将钱袋投入水中隐蔽易检处,自己则坐在岸边等候。果然不久那人便哭着回到原地。他于是迎上去问:是不是找你的金子?同时指明钱袋放置地点。那人重获丢失的钱囊,高兴之余便取出一金作为酬谢。王华笑着拒绝说:我没拿走你的数十金,现在会要你的一金吗?那人既惭愧又感动,从中不难看出传统家教的重要。

    王华自幼勤奋好学。一次母亲岑太夫人在窗下纺织,他端坐一旁安静读书。这时余姚城中正在举行迎春活动,四周邻里少儿无不雀跃欢呼,纷纷跑出去看热闹。惟独王华一人安坐家中读书不辍。母亲见状遂劝他说:停一会儿看书,也去看看热闹吧?他回答:母亲恐怕说得不对吧,看热闹哪有看书重要?母亲听后高兴地说:是我说得不对,儿子才说得对啊!传统儒学家庭的教育熏陶,母亲的人格影响显然最为重要。

    王氏家族以孝道世代传家,王华也以孝友闻名乡里。但他的孝友完全出于自然天性,决无丝毫的人为造作。例如他科考高中为官后,衣食之外的俸禄盈余,一概分给家族中的各位堂弟,把他们的子女看成是自己的亲子女。对父母的“色养”更是无所不至。母亲百岁之时,他已年过古稀,但他还是无论早晚都像儿童一样,欢颜乐色地陪母亲说笑,为她按摩,扶她走路,寸步不离。一次受亲朋好友之邀,临时乘船外出,上船未久即念及老母年迈,蹙然心痛难忍,赶紧拨转船头,返家后才稍觉安心。母亲病殁后,他食不安,睡难眠,因哀毁过度,遂大病一场,卧床一年多才略有好转,从此身体日见衰弱,嘉靖元年(1522)逝世,享年77岁。

    王阳明从小受父亲培养教育,父亲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勤奋、好学、孝友等品格,在他后来一生出处进退行为中也有明显体现,反映家族累世积德的风气已潜移默化地积淀在他的内心,构成他一生思想品性极为重要的风格特征。其中影响最大者当然是他的父亲——王华。父亲的所作所为,直接与他的人生经历、政治生涯有关者,可举之事颇多。如论其影响最大者,则莫过于科举入仕对家族生活的巨大改变。

   王华于成化十七年(1481)高中廷试榜首,成为进土第一甲第一人——状元。这不仅意味着王华自身的命运发生改变,从此踏上官宦旅途,而且也象征着整个王氏家族的兴盛发达,可以说是王氏家族成为地方显赫旺族的转折性标志。王阳明自幼跟随父亲,11岁父亲进京供职,他与祖父王伦跟随入京,直到17岁返归家乡转江西洪都娶亲,才算暂时离开父亲。京师的生活必然扩大了他的阅历眼界,使他有机会结交更多有识之士。而七日“格竹”失败的故事,后来传为中国思想史上的趣谈,便是他跟随父亲在京城官署,用生命行为做出的一次历史性实验。王华王华后来又参修《宪庙实录》、《大明会典》、《通鉴纂要》,又长时间充任经筵讲官,为皇帝及太子授课,讲过《劝学疏》,希望“圣德天健,自能乾乾不息。而宋儒程颐所谓涵养本原,熏陶德性者,必接贤士大夫之时多,而后可免于一暴十寒之患”[1]。 尽管他的规劝颇严厉,但仍得到孝宗的赏识,以致一天连讲好几次,内容多为劝上亲仁贤,远邪佞,勤奋圣学,防戒逸豫,体现了儒家以“道”诱“势”的基本价值诉求。而儒学作为维系王朝国家生存发展的教化体系,则涵盖了朝野上下一切制度与非制度的空间。任何制度的运作都必须以一定的认同为基本前提,儒家恰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统合作用。王华的经筵讲习活动乃是制度架构安排中的活动,说明即使王权的想想或行为也必须受到儒家传统及价值的规约。

    王华历仕宪宗、孝宗、武宗三朝,官至礼部尚书、吏部尚书。虽然王阳明后来多次卷入政治风暴漩涡中心,但从父亲那里了解到的朝廷掌故,包括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政治关怀和价值倾向,以及出处进退的人生态度与立场风范,必然也成为他行为抉择的一个判断依据,构成他政治思想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

    王华气质醇厚,待人仁恕坦直,从不矫言饰行,谈笑议论,无论公庭私所,决无两语。人有片善,则赞不绝口;人有急难,则忘己救之;人有过恶,则直言规劝。一生诗文颇多,均信笔立就,不事雕刻,但取词达而已,撰有《龙山稿》、《垣南草堂稿》、《礼经大义》、《杂录》、《进讲余抄》等,凡四十六卷。观父亦可以知子,从王华身上,也可看到王阳明的某些性格特征。故前人以为凡王华欲为而未能为之事,都在王阳明身上大有显发而得以用之。而儒学虽然成就了传统中国整个的文明体系,立根的基础仍然不能脱离家庭。家庭的价值即在于它是生命成长的最初出发站,对人格形态的影响可能是终生性的。家庭影响实为传统史学“知人论世”分析架构极为重要的一环,与人生有关的所有人伦关系都应得到合理健康的发展。因而家庭的完美与国家的完善一样,从来都是儒家看重的基本价值追求。足证了解或把握王华一生的行为事履,显然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走进王阳明精神与行为合为一体的完整世界。

                         

    [1] 陆深:《海日先生行状》,《王阳明全集》卷三八“世德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下册,第1395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