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学者参加孔学堂讲会

发布时间: 2016-03-21 浏览次数: 149

    据贵阳孔学堂网站报道,2016年3月18日下午,主题为“关学、闽学与阳明学在理学史上的地位探讨”第四期孔学堂讲会在孔学堂六艺学宫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以及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的专家学者,以文会友,围绕“理学与心学”这一主题进行了交流和分享,展开了以张载、朱熹和王阳明这三位宋明时期的大家在整个理学史上地位的热烈讨论。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专职研究人员邓国元博士,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兼职副研究员张明,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兼职副研究员赵永刚参加讲会并围绕相关主题进行了主题发言。

    讲会由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刘学智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前院长张英教授、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张春香教授、贵阳学院阳明学与地方文化研究中心陆永胜教授、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郝永副教授等先后发言。

讲会现场

邓国元博士发言

    针对“宋明理学发展史上的三座高峰”话题,学者们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分别讨论了“关学”在宋明理学的开创意义、“闽学”集大成的推动作用、“阳明心学”在创新与转换的现代意义等论题。

    “关学”作为儒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学派,因其实际创始人张载先生是关中人,故称“关学”。“关学”提出了以“气”为本的宇宙论和本体论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哲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与一般理学的学派不同,“关学”特别强调“通经致用”,以“躬行礼教”倡道于关中,并且十分重视《礼》学,注重研究法律、兵法、天文、医学等各方面的问题。

    “闽学”是以朱熹为核心包括其门人在内的南宋朱子学派的思想。因朱熹在福建讲学,弟子多为福建人,形成的学派世称“闽学”。“闽学”以孔孟儒学思想为核心,以《易》、《大学》、《中庸》为理论基础,并批判地继承了佛道一些思维经验和思想资料,综罗百代,集理学之大成,把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是由明代大儒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因王守仁曾谪为龙场(今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城)驿丞时筑室于阳明洞中,并在此悟道,世称阳明先生,故称其学说为阳明学。阳明思想体系的核心是“致良知”。它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以及万物一体之仁等几个方面。   

张明副教授发言

赵永刚副教授发言

  讲会”是中国古代读书人进行思想学术辩论的重要传统,始于南宋吕祖谦主持的朱熹、陆九渊进行论战的“鹅湖之会”,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第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鹅湖之会”不仅成为宋明理学发展历程中的标志性事件,而且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孔学堂前三期讲会,来自全国的儒学专家们分别以“经学与当代学术”、“阳明心学的当代意义”、“近世东亚地区的朱子学与阳明学”为主题,进行了当代儒学思想的呈现与碰撞。

 

图文: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办公室 综合贵阳孔学堂网消息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