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学研究的贵州视野——贵州阳明文化研究发展观察

发布时间: 2015-07-28 浏览次数: 443

王阳明先生居住过的阳明洞洞口 

    2014年“两会” 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王阳明曾在贵州参学悟道,贵州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有独特优势,希望继续深入探索、深入挖掘,创造出新的经验”。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决定,由贵州师范大学牵头,依托贵阳孔学堂,整合国内外相关学术资源,成立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将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建设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传习机构。

 修文县龙场镇阳明精舍中王阳明先生平面瓷像

    说起王阳明与贵州的关联,贵州省阳明研究会会长、贵阳学院原副院长王晓昕教授告诉记者,贵州是王阳明悟道之地,也是王阳明心学诞生之地。他在贵州提出了“心即理”和“知行合一”的学说;就个人而言,王阳明为高扬成圣立德的儒家入世理想寻找到了切实得以贯通的道路;就整个思想史而言,他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种新的方向。同时,王阳明在贵州培养和影响了大批弟子,形成了在当时看来毫不逊色、至今也影响深远的“黔中王门”学派。另外,贵州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乃至贵州的气候土壤、民俗民风,亦为王阳明成就其心学体系之开端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助缘。 

    “阳明学作为贵州地域文化的特色,20世纪80年代,贵州知识界人士认识到王阳明思想的价值后,开始了潜心钻研阳明学。”阳明学与地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平略教授说。

    据赵平略介绍,阳明学早年间就有学者重视。如贵州师范大学的吴雁南(已逝)、张新民(现任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刘宗碧、余怀彦教授,贵阳学院的王晓昕、张清河、袁仁琮、刘宗棠教授,贵州社科院的冯祖贻、韦启光、于民雄、王路平等研究员,贵州师范学院的谭佛佑教授,贵州民族大学的周松柏教授,还有贵州省及贵阳市、修文县的许多学者,如何静梧、李友学,郭长智、杨德俊等。

    “阳明学真正的研究有两个标志性的事件:一个是改革开放以后,1994年,中日韩三国民间阳明学研究学者举办讨论会。另一个是90年代中期。也就是1996年,由贵州省政协发起成立‘王阳明研究筹备委员会’,在贵州召开了一次国际性的王阳明讨论会,后出版一部论文集。当时欧美、日本、台湾、澳门都有学者来,规模达到近百人。阳明学研究,通过这些有影响的会议得到推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张新民教授回忆道。

    “我记得1993年8月18日,来自贵阳、深圳、广西、北京的民间阳明学研究者20余人,在修文阳明洞王文成公祠祭奠阳明先生,开展阳明文化学术交流活动。”杨德俊,修文县民间学者,受父辈影响,小的时候就接触到王阳明思想,后来开始整理和搜集王阳明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他撰写了数十余篇阳明文化研究文章在学术刊物发表,是民间研究阳明文化的有生力量。

    杨德俊提供的数据显示,从上世纪90年代起,阳明学研究得到长足发展——

    1994年9月18,中、日、 韩三国民间阳明学研究者30余人,到修文瞻仰阳明文化遗迹阳明洞,在阳明洞举行祭奠王阳明活动仪式,之后召开三天的“阳明心学暨良知工程论证会”;

    1994年12月21,贵阳王阳明研究会在贵阳阳明祠成立,名誉会长吴雁南、会长王晓昕;

    1996年7月21至23日,“中国贵州王阳明国际学术讨论会”举办,同年11月19日,“王阳明先生铜像在修文阳明洞落成揭幕仪式”举办;

    1999年10月12举办了第一届“99国际阳明文化节”;

    2002年10月18,举办第二届“国际阳明文化节”;

    2005年9月14,举办第三届“国际阳明文化节”;

    2009年5月5,举办第四届“国际阳明文化节”;

    ……

   贵州阳明学界历年来举办的学术会议及相关活动,得到国内外关注,也推动了贵州对阳明学研究的进程。

阳明学研究成果初现

    随着阳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贵州在阳明学的研究过程中也取得丰硕成果。其中,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吴雁南主持完成了国家“七五”社科研究项目“陆王心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出版了《阳明学与近世中国》一书,余怀彦出版了《王阳明与贵州文化》一书。目前,不仅研究王阳明的学者逐年增多,研究的面也广。内容涉及有对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本身价值的探讨,对王阳明教育思想、文学思想的探讨,以及对王阳明与贵州社会,与近代中国社会及东亚社会的探讨。

    贵州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哲学博士王进告诉记者,贵州大学拥有悠久的王阳明研究的历史。作为贵州省唯一的哲学建制系的贵州大学哲学系,自建系后近四十年来,对作为中国思想史中的重要人物和思想的王阳明及其心学,不断有相关论文发表和出版,比如近期张明副教授的文章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反映了贵州阳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在贵州大学,阳明学的研究团队主要由张新民、龚妮丽、王进、张明、马国君、王胜军、陈艳波、邓国元等十余位教授、副教授组成,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学术研究团队。团队成员来源于不同学科,涵盖了文学、史学、哲学、宗教学、民族学等学科,每个成员基于自己的学科展开研究,自有特色,互补性强。团队以“现代学术研究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的原则,从多元化的角度突破对学术研究的局限。例如张新民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明清时期贵州阳明学地域学派研究”研究成果,经同行专家鉴定为“优秀”等级。贵州大学编辑出版的《阳明学刊》,是中国唯一以阳明命名的学刊,弥补了中国无阳明专门学刊的空白,在海内外产生重要的影响。

    除贵州大学的研究团队外,贵阳学院2005年挂牌成立“王阳明研究所”。2007年,该研究所成功申报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地,更名为“阳明学与地方文化研究中心”。

    阳明学与地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贵州省阳明学会副秘书长陆永胜介绍,截止目前,阳明学与地方文化研究中心下设9个研究所:王阳明研究所、地方文化研究所、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所、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研究所、地方文化与儿童美术研究所、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贵州民族艺术形态研究所、贵州民族体育文化研究所、心学应用研究所。

    尽管看上去,贵州省的阳明学研究成果丰硕,机构众多,事实上研究成果还是比较分散。

    “以前,贵州的阳明学研究主要是以个人自发研究为主,虽然有贵州省阳明学学会、贵阳王阳明研究会,但这毕竟是民间研究机构,我们学院的‘阳明学与地方文化研究中心’虽然是有编制的正式的专门研究机构,但作为地方高校,影响毕竟有限。”阳明学与地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平略教授说。

    2002年,张新民教授在修文召开王阳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我为什么创办阳明学刊》演讲时,曾这样说道:“贵州很少有一些学者自甘寂寞来研究阳明学。”在张新民教授看来,阳明学研究应整合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哲学等学科学者,各自从专业的领域来扎扎实实、甘于寂寞的研究。另外,政府要给予一定的平台,有制度的保障,学者才能潜心治学。研究团队要定出一个中长期的计划,有系统、有规模的出成果。张新民认为,阳明学的研究仅仅是在高层次上研究还不行,需要一批中间的人士来转化成通俗的成果让大众所喜爱,例如媒体。

阳明学研究迈进“新时期”

    2014年11月27日,“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成立。由贵州师范大学牵头,在孔学堂设立“阳明大讲堂”,今年4月8日,“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正式入驻孔学堂开展研修活动。这标志着贵州的阳明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贵州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韩卉表示,“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的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不仅需要在组织上、制度上、硬件建设上、经费的投入上保障,还迫切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广泛参与,才能真正将其建设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基地及传播和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

    有了更好的平台,张新民教授很看好贵州学界对阳明学的研究。他呼吁,未来的阳明学研究需要有气魄、有眼光的人来主动去做,单单靠民间的力量还不够,每一位学者都要有一种为学术献身的精神。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