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胜军副教授参加第一届文化与传播符号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 2015-07-08 浏览次数: 244

    201573-75第一届文化与传播符号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大学举行。会议由四川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国际新闻界》、Art Review等联合主办。共有来自中国、美国、法国、韩国等海内外300多名学者参会,分为12个主题圆桌,共同探讨文化与传播视域中的符号学。著名学者赵毅衡、龚鹏程、曹顺庆、王铭玉、高建平、丁尔苏及外国学者李斯卡(James liszka)等人参加该会并作主题发言。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副教授王胜军博士提交论文为《中国古代书院祭祀的符号表征》。从祭祀对象、祭祀建筑、祭祀仪式等三个方面对书院的祭祀符号进行了探讨。认为书院祭祀是一套成熟的符号系统,表现了中国古人对符号自觉或不自觉的运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符号学的特质。具体来看,它有三个特征:一是秩序结构,二是意义沟通,三是反古求质。但是,这种符号系统对崇高意义的追求,最终还是不断地被世俗的名利追求所解构,从而书院的内在精神也在不断丧失。

王胜军副教授参加研讨会

    符号学产生于20世纪初,由瑞士学者索绪尔、美国学者皮尔士倡首。之后,随着罗兰·巴尔特、叶尔姆斯列夫、格雷马斯、雅各布森、莫里斯、艾柯、福柯、德里达、韩礼德、约翰·费斯克、图亚特·霍尔等学者的不断加入,符号学在一个世纪左右的发展中,已形成蔚为壮观的学术运动大潮。上世纪80年代,符号学传入我国,时间虽短,发展却极为迅速,产生了李幼蒸、赵毅衡、王铭玉等著名符号学研究专家。

    符号学是意义研究之学,是探讨人类对意义产生、传播、构成、形式及其与现实关系等内容进行思考的学科。因此,符号学为人类世界提供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正是由于这种特点,符号学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与众多学科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特征。其影响涉及文学叙事学、新闻学、影视学、识知学、体育学、广告学、民族学等众多研究领域,为这些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新世纪以来,符号学还与传统文化研究联姻,不断产生出带有这种崭新思维的论著,其中,台湾著名学者龚鹏程《文化符号学导论》堪称代表作。

    由于传统文化的勃兴,这次会议特设“中国符号学遗产”主题圆桌,并且将其放到第一圆桌,进行期间赵毅衡教授亲临聆听,可见主办方及符号学界对“中国符号学遗产”的重视。“中国符号学遗产”圆桌有来自中国传媒大学、贵州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上海音乐学院、(台)交通大学等19名学者。讨论内容涉及众多传统文化要素,包括学术经典如《周易》、《论语》、《老子》、《庄子》、《荀子》、《红楼梦》,以及传统文化中的观念、思想、文字、教育、货币等。

第一届文化与传播符号学大会开幕式

    通过评议人点评及大会总结,以及旁听其它会议圆桌,可以看到“中国符号学遗产”研究与其它研究存在着诸多类似问题,即如何将符号学理论与自己的研究领域进行有机、有效结合;同时,对“中国符号学遗产”而言,它还有属于自身的独有特征,实际上传统文化中的“符号学”活的思想及其特质更值得发掘,而不应仅仅作为一份遗产看待。因此,在相关研究中,绝不应生搬硬套西方符号学的一般理论,而是必须从中国文化自身中去寻找那些独具特色的因素,并与西方符号学理论对话,从而找到符号学发展的最基本规律。总体来看,“中国符号学遗产”这一方向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有着极其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王胜军 供稿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