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文化与现代科学哲学的比较研究(第四辑)

发布时间: 2013-10-18 浏览次数: 105

  易经被誉为华夏文化之根,它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技艺、民俗;而现代科学哲学发育于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实证科学土壤,当前它正以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推动社会进程;因而,从哲学文化角度对两者进行比较,对于阐发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梳理中国古典哲学的现代科学意义具有极大的现实作用。

             一 周易哲学文化

  周易哲学文化是以易经为经线、阴阳五行说为纬线交织而成的中国传统哲学文化。通常认为,周易哲学文化包含象、数、理、占四个方面。

  (一)周易哲学文化中的象

  象就是现象、图象、表象。易经被认为是认识世间万事万物之变化规律的学问,《系辞》云,“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

  无论八经卦,还是六十四别卦,其排布都是宇宙表象的写照。八经卦是易文化中最基本的表象; 代表天,叫乾卦; 代表地,叫坤卦; 代表太阳,象征火,叫离卦; 代表月亮,象征水,叫坎卦; 代表雷,叫震卦; 代表风,叫巽卦; 代表山,叫艮卦; 代表泽,叫兑卦。易经六十四别卦,每卦都有卦象;本原意义上卦象反映的是日、地、月系统的客观天象,九宫历算法便是用九宫八卦模型表述太阳系行星轨道参数的历算法,也称《周易》策法。六十四卦卦象的引申意义无所不包,正所谓“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易经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六爻,每爻都有爻象。爻象是以其所在之卦为背景展现的。“六爻相杂,为其时物也”。

  在先天九宫八卦中:

                      

  先天八卦数的递增序是横写的S型曲线,即 曲线。

  北宋易学大师邵雍的易经六十四卦圆图,用0表阳爻、1表阴爻、初爻为最高位、上爻为最低位的二进制数单调递增序排布起来也是一个横写的S型曲线, 即 曲线(图2)。

  图2中左半周从上至下逆时针依次排布乾(000000)、夬(000001)、大有、大壮、小畜、需、大畜、泰、履、兑、睽、归妹、中孚、节、损、临、同人、革、离、丰、家人、既济、




  贲、明夷、无妄、随、噬嗑、震、益、屯、颐、覆(011111)三十二别卦,右半周从上至下顺时针依次排布姤(100000)、大过(100001)、鼎、恒、巽、井、蛊、升、讼、困、未济、解、涣、坎、蒙、师、遁、咸、旅、小过、渐、蹇、艮、谦、否、 萃、 晋、 豫、 观、 比、剥、坤(111111)三十二别卦。左、右半周合起来恰是单调递增序二进制数排布的 曲线。 

  邵雍以易经六十四卦圆图表示循环往复、无始无终的宇宙时间,故宇宙时间是以 -型曲线循环递进的螺旋。这与六十甲子纳音五行排布出来的时间递进序呈螺旋状完全合拍。

这种以 -型曲线循环递进的螺旋是太阳系内、外行星对地球产生的附加引力场和附加星际电磁场的动态写照;鉴于时间是运动的对比,故宇宙时间,从地球参照系看,则是以 -型曲线循环递进的螺旋。从太阳系九大行星绕日公转来看,水星、金星绕日运转的平均半径小于地球公转的平均半径,水星、金星是地球的内行星;火星、木星、土星等绕日运转的平均半径大于地球公转的平均半径,火星、木星、土星等是地球的外行星;具体数据 如下:.
  

       行星

指标

冥王星

海王星

天王星

 土星

 木星

 火星

 地球

 金星

 水星

平均公转半径 

(天文单位)

39.5

30.09

19.20

9.546

5.203

1.524

1.00

0.723

0.387

公转周期 (年)                   

248.4

164.78

84.018

29.458

11.862

1.881

1.000

0.651

0.241

 

  从哥白尼坐标系看,九大行星均绕日逆时针公转。设地球绕日公转平均角速度为1,由上表算出水星公转平均角速度为4. ,金星公转平均角速度为1. ,火星公转平均角速度为0. ,木星公转平均角速度为0. ,土星公转的平均角速度为0. ,…。

  显然,地球内行星绕日的平均角速度大于地球的平均角速度,其外行星绕日的平均角速




  度小于地球的平均角速度。于是,从托勒密坐标系看,外行星绕地球顺时针旋转,内行星绕地球逆时针旋转。站在托勒密坐标系看, -型曲线便是地球之内外行星对地球产生的附加引力场和附加星际电磁场的真实模拟;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左、右旋气场主成分的物理实质。 以上分析表明,周易哲学文化中的象,是确凿而非臆断的,它既是天象的确切描述,又符合易学的形象推理;不过,若缺乏易学常识,对周易哲学文化展示的象便不知所以了。

  (二)周易哲学文化中的数

  周易哲学文化中象与数密不可分,有一个阴阳五行组成的抽象构象,就有一组对应的数。

  周易有三条原则——变易、简易和不易,欲将那些不易认识的变易简易地表达出来,就应当能用有限程式描述无限宇宙中天、地、人构成的大千世界,因而,周易文化中的数必然是循环递变数。常用的循环递变数有:

  先天八卦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后天八卦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五行配数:一、二、三、四、五;

  天干序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地支序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

  干支序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六十;

  年命序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三十;

  太玄配数:九、八、七、六、五、四;等等。

  这些循环递变数的循环节都不大,且都是步长为一的递增或递减数序,故而简易;对不同的阴阳五行抽象构象,循环递变数组是变易的;这些看似简单的循环递变数间的相互关系,并不简单,它们既包含了现代科学已经认识了的相互关系,还包含现代科学尚未认识的相互关系,如:离散集合中随机变化的确定论表达,因而非常不易。

  先天八卦数 与后天八卦数 之间的变换,便是有限离散集合中随机变化的确定论表达,这个变换的具体形式为




 (三)周易哲学文化中的理

  自老子、孔子以来,易学文化中的理,是中国哲学文化中讨论得最多的论题,历经数千年各代道家、儒家集大成者的展开和发挥,易理可谓“淋漓尽致”;早已形成一个庞大的哲学文化体系,渗透到了华夏民族的思想、政治、军事、文化、经济、民俗等各个方面。

  不过,从现代科学角度对易理的辩识尚有待展开,故面对现代科学的辉煌,易学大师也常难于回击西方学者及其代言人对周易哲学文化之科学价值的拮难,导致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无非在于近五百年来没人能用现代数理逻辑具体而完整地表述周易哲学文化中的任何一个分支的理;有幸的是,最近十年这种僵局被打破了;不幸的是,用现代数理逻辑完整表述一个个易文化分支的突破性研究却未引起易学界和科学界足够的重视。

 (四)周易哲学文化中的占

  占是周易的本原出发点,是古代宫廷要务的知识积累;也应是周易哲学文化的归宿。

  不少现代学者以为研究周易哲学文化中的象、数、理才清高,才是易文化的正宗,而占不过是江湖术士之为,似乎不登科学的大雅之堂。

  其实,这大错而特错了。占就是预测,预测是现代运筹学的一个分支。

  中国科学院院士翁文波教授从可公度性角度出发,用易占方法对地震和其它自然灾害的预报,其准确率比所谓“现代科学方法”更胜一筹,1984年翁文波教授利用六十甲子周期理论对安徽、江苏等省区发生罕见洪涝灾害的六个年份1827、1849、1887、1909、1931、1969进行分析后,预报1991年该地区可能再次发生水涝 ,且被证实;同一时期,却没有任何一个灾情监测部门用任何现代科学方法预测出了这次涝灾。这难道不发人深省?

  1990年易学大师邵伟华在《周易预测学》中预言,“我国凡逢6、7、8、9之年不顺” ,并用历史数据作了注白;2006年夏中国华北、东北、黄淮以及江淮、江南、华南和广西的部分地区出现大范围干旱,受灾人口超过千万。2007年中国南方诸省发生了特大雪灾。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了惨况空前的8级大地震。这决不是巧合!因而,组织点力量用易学方法去作科学而郑重的灾害预测、以防患于未然,似乎不无必要。

  现代国家管理、现代军事管理、现代科技管理、现代企业管理全都离不开预测。制定国家财政预算的理论基础是预测,拟订军事目标、科技目标的依据是预测,现代企业的发展决策也有赖于预测。

  占不仅是江湖术士的谋生之术,也是国家决策者、企业决策者的要务。

  易学文化中的占,是内容最为丰富的领域;绝大多数占法都有严密的递推逻辑,只不过是用不同于现代数理逻辑的术数方式表达的;有趣的是,近年已有工作把过去只能用术数方式表达的奇门遁甲局象 、玄空学等易占分支,用铁板钉钉的数学公式表达出来了;足见,现代科学预测与易学文化中的占可以殊途同归,它们完全可同一于现代数理逻辑。

  至于江湖术士的勾当也是有的,任何预测方法的使用都有前提、有范围;江湖术士不明过中要诣,将适用范围随意外推,也极为常见;但这并不能否定易学文化中占的现实意义。




  其实,用现代数学方法进行预测的科学家也常犯无条件外推的错误!譬如,“波德规则”曾导致赫歇尔用反射望远镜巡天而发现天王星,可是,用“波德规则”预计海王星出现的天区则完全失灵;只有改变预测方法,按牛顿力学推断海王星出现的天区才与观测相符。

               二 现代科学

  要认识现代科学,就得了解什么是科学?遗憾的是,这是一个迄今仍无完满答案的问题。

  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认为,“一门科学是通过演绎组织起来的一组陈述” 。

  可是,对于形态科学和心理科学,这个定义却非的论。

  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中明白指出,“科学本来不能用定义来诠释” 。但为了对科学进行全面探讨,他认为,科学可作为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和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一种构成我们的信仰和对宇宙与人类之态度的最强势力。

  现代科学是十五世纪文艺复兴以来积累的知识传统,如今它作为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维持和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人的信仰和他们对宇宙与人类的态度。

  这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以归纳演绎的形式逻辑和二律背反的辩证逻辑交替演进,用实验、解释、应用和预言构筑了现代科学的知识大厦。

  (一) 实验

  实验是研究现象的手段,是重现事物运行规律的一种尝试。

  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分析能将事物的运行化整为零,从而能做小规模实验;同时,又能通过综合将小规模实验的结果聚砂成塔复原为事物本来的运行规律。

  实验所得的结果,作为构成实验的操作和观察两者的混合物,虽然能产生出由定律、原理、假说和推论编织出的科学知识整体,但这种科学知识整体并非事物运行规律本身,而是事物运行规律在科学家头脑中折射出的图象。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作为一个存在的事物和完整的事物来看,是人类所知的事物中最客观的。但科学在形成中,和作为追求的目的来看,却如同人类的其它部分一样,是主观的,也是受心理的制约的,…。

  (二)解释

  解释是对各种实验所得结果的一致说明。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说,就是“适合于表示我们的经验的复合”。“一切科学,不论自然科学还是心理学,其目的都在于使我们的经验互相协调并将它们纳入逻辑体系” 。

  因而,作为科学理论的“解释”,是从尽可能简单的假设或原理出发对纷繁复杂、变化万端的现象作出完整的、统一的定性或定量说明。

  现代科学的显著特点是,理论前提简单、演绎逻辑封闭,思想体系完整、实际用途广泛。

  可是,在现代科学中,对纷繁复杂、变化万端的现象作出解释的理论前提,也常常无法用实验加以检验。

  例如,狭义相对论的理论前提——光速不变原理,就根本没法用实验来检验。




  英国著名学者爱丁顿,曾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在非洲发生日全蚀时验证了爱因斯坦的预言──远处的星光在掠过太阳时由于引力效应会发生约莫 的偏转角;半个多世纪以前,还是这个爱丁顿,发现要检验光速不变原理,就得测定单程光速,欲测定单程光速,便需把发出光线和接收光线两地的时锺对准,而对锺则要知道对锺讯号的速度,这个速度就是光速;于是,测定单程光速就陷入了无法解脱的逻辑循环,永远没法用实验加以检验。

  (三)应用

  现代科学的社会价值在于它作为一种维持和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尽管实际应用往往表现为科学研究的延迟效应,但应用则是现代科学的显著功能。

  科学的应用,是科学规律在人为环境下的再现,是解释即理论的进一步检验。它是科学价值的功利体现,也是解释益趋完善的有效手段。

  经典力学和热力学在机械、动力方面的应用,虽表现出了明显的延迟效应,但还是导致了英国的工业革命,深刻影响了欧洲社会以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

  库仑、安培、伏特、法拉第以至麦克斯韦的电磁学研究,虽未立即产生社会经济效益,却终究大幅度提高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人李比希在化学、农业和生理学方面的卓越研究,导致了二十世纪初化肥的应用和耕作方式的变革,农产量出现了成倍增长,常被称为第一次农业革命。1845年德国人迈尔发现光合作用,对光合作用的深入研究,引发了二十世纪中期应用作物矮化手段使农作物产量再次倍增;被称为第二次农业革命。基于遗传学的深入探讨,特别是基因位点的研究,转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的应用,将使农业和生物学发生更深刻的革命。

  二十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出现,造就了二十世纪中叶开始的原子能应用;从而导致了军事、能源、医学和农业的一系列变革。

  抗生素和激素的发现与应用,使许多难治的病症,得到了有效控制,于是,人类的平均寿命正在不断攀升,饲养动物的种群规模正在不断膨胀。

  1796年英国人琴纳给人接种牛痘成功,免疫学开始进入应用领域;二十世纪免疫学和流行学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控制了人、畜、禽、鱼流行病和瘟疫的肆掠。

  二十世纪物质结构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创造了许多新材料、新工艺,使各种建筑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甚至医疗工程的面目,翻然一新。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论、突变论、分支论的应用,更使人类进入了电讯时代、航天时代、网络时代。

  (四)预言

  预言是科学的最高境界。科学理论的魅力乃在于它对未知现象的准确预言。

  科学理论的应用是科学预言之正确性的常规体现;而科学理论对未知领域的准确推断则是人类思维的顶级辉煌。

  1772年,德国人波德沿数学家提丢斯的思路,提出了太阳系各大行星的排布规则;1781年赫歇尔用自制反射望远镜巡天,在波德规则预言的天区发现了太阳系第七大行星—天王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顶级辉煌。1845年、1846年英国人亚当斯和法国人勒威耶根据牛顿力学原理,分别独立计算出了未知行星——海王星的运行轨道;1846年德国人加勒在与预报相差不到1°的天区发现了海王星;再次创造了科学预言的极大辉煌。

  1916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并预言远处的星光在掠过太阳时由于引力效应会发生约莫 的偏转角;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许多天体物理学家的观测都确认了这个预言。如此微小的光线偏转竟被预言出来,无怪乎,爱因斯坦被誉为二十世纪最大的伟人。




  近年,DNA结构与基因位点的深入研究准确地预言了许多生物现象和人类疾病。

  科学预言已经成了二十一世纪人类的时髦追求!

           三 周易哲学文化与现代科学哲学的比较

  (一)象

  周易哲学文化中的象和现代科学哲学中的象都是指现象、表象、图象,在这层意义上它们是统一的。

  但周易哲学文化中的象是用爻象、卦象、阴阳五行之气的抽象构象来表达的,它们是客观世界图象真实的曲折的全息透视。

  由于周易哲学文化中的象是用爻象、卦象、阴阳五行之气的抽象构象表达的,所以象的实在意义必须用易学知识来解读;这虽然给周易哲学文化中的象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但却丝毫无损于它的客观实在性。

  周易哲学文化中的象极其规范,它是爻象、卦象、阴阳五行之气的抽象构象按严格的易学程式组合而成的,因而解读易学文化中的象就必须遵循严格的易学程式;倘不熟悉易学程式或对易学程式一知半解,判读结果便会失真。

  现代科学中的象是通过实验获得的客观世界图象之真实的近似的模写,而实验手段不同,所获得的图象模写就各不相同;譬如,对同一事物由光谱仪、色谱仪、质谱仪、核磁共振仪所获得的图象模写各有侧重,它们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客观世界图象的认识。

  现代科学中的象一般是用三维空间中的点集表达的,但实验手段不同,图象点集表达的内容便大相径庭。

  现代科学中的象虽是客观世界图象的三维模写,但这种模写只不过是由具体实验手段获得的一种表象,而非客观图象的全息表达。

  正因为如此,医生对病人器官病变的认识,常须借助各种射线照片或造影射线照片来判断,这种判断要求医生必须具有解读各种射线照片的相关知识;否则,就会造成误诊。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错读射线照片发生的误诊病例,屡见不鲜。

  同样地,断裂物理学对材料内部结构图象的认识,也不是通过材料表观形象获得的,而是通过各种射线的衍射图片分析出来的。

  沃森和克里克正是根据弗兰克林1951年11月获得的非常清晰的DNA晶体衍射照片,最终屏弃了较长时间以来猜测DNA为三螺旋结构的误判,解读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生物、医学、断裂物理学以及诸如此类的现代科学对事物内部图象的认识方式与易学文化对象的判读方式本质上是一致的。

  不过,现代科学对客观事物图象的认识,受实验手段的限制,通常是非全息的;而易学文化中的象虽是客观世界图象的曲折透视,但它从来就是客观图象的全息透视。在这层意义上,它比现代科学还要先进。

  (二)数

  周易立足于形式上有限的五行和八卦,去表达无始无终的宇宙万象及其变化;因而,周易哲学文化采用循环节有限的循环递变数来简易表达无限的变易;故周易哲学文化中的数,都是循环递变数。

  现代科学中,数体现为实验规律的定量表述,通常是相关量之间的一种数量关系。在这类关系中,每个量的取值范围受实验规律的制约,可能是连续的,也可能是离散的,可能是循环递变的,也可能是非循环递变的,可能是有限的,也可能是无限的。




  现代科学中的数量关系千变万化,有代数关系、微分关系、偏微分关系、积分关系、变分关系、随机关系等等。可是,任何复杂的关系在一个确定状态下总对应于一组简单的数,这组简单的数无非是相空间中一个点的表达;因而,任何复杂的关系总对应于一系列简单的数组,对应于相空间中的一个图形,尽管这类图形常常是动态的。

 一个n-维空间的图形总可用n 个 (n-1)-维空间中的投影表达出来,一个(n-1)-维空间的投影又可用 (n-1) 个 (n-2)-维空间的投影表达出来,即一个n-维空间的图形可用n(n-1) 个 (n-2)-维空间的投影表达出来,类此,一个n-维空间中的图形可用n!个一维空间的线段表达出来;同理,一个n-维空间的图形变化总可用n!个一维空间的运动表达出来。

  这就是说,现代科学中任何复杂的数量关系总可以用某些最简单的数表达出来。此乃简单的循环递变数之所以能表述现代科学中变化万端的复杂规律的理论依据,也正因为如此,易学文化中的象只能是客观世界曲折的全息透视。

  (三)理

  无论在周易哲学文化中,还是在现代科学中,理就是道理,就是对客观规律的解释。

  现代科学对客观规律的解释,首先是由实验结果归纳、然后再用逻辑方法演绎出来的;这种对实验的理论解释就是观念、规则、定律。杨振宁教授认为 :

  这些观念、规则、规律跟定律,是近代科学追求的重要精神,而这个精神跟中国传统文化所要追求的“理”是不一样的。它们的方向是一样的,可是具体内容是不一样的。传统的中国文化里,没有这个定律,没有这个规律,没有这个规则的观念。

  的确,“观念、规则、规律跟定律,是近代科学追求的重要精神”。它们跟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理”确实不一样。现代科学门类庞杂、头绪纷繁,每门学科都有一套自己的理,即观念、规则、定律;对头绪纷繁的现代科学中的理若再作一次归纳,似应存在更高层次的理。复杂系统理论的研究是朝着这个方向的努力;可惜,现代科学还没来得及完成这项工作。

  有趣的是,传统的中国文化里,虽没有具体的牛顿定律、没有杨-Mill’s方程、没有分离规律、没有自由组合规律、没有大陆板块理论以及诸如此类的理;但周易哲学文化中有管总的理;这个管总的理就是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由于阴阳五行可与门类庞杂的科学对象建立对应关系,故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就有可能演绎出头绪纷繁的各门学科中的理。

  杨振宁教授认为,在传统中国文化里没有类同于现代科学中“观念、规则、规律跟定律”的 “理”。杨教授似乎没有深入研究过传统中国文化!其实传统中国文化里,不但有类同于现代科学中观念、规则、规律跟定律的理;且较之更深刻;只不过是用术数方式表达的罢了!

  譬如,邵雍的先天易就是用“ ”和“ ”两个基本符号构建的二进制数系, 先天

  八卦数的数值可以由卦象表达的二进制数计算出来,邵雍的六十四卦圆图既是严格的二进制单调序列,又是太阳系行星天象的真实模拟。

  更令人震惊的是,若把玄空学的局象推演数学化并在闵可夫斯基空间中表述出来,还可获知九宫八卦对应宫的时空变换 就是广义罗伦茨变换。这可比爱因斯坦早了许多世纪!

  (四)预测

  所谓预测是根据理论逻辑体现的因果律对未来状态属性的推断。

  由于理论逻辑不同,预测总体上可分为必然性预测与或然性预测两大类。

  现代科学中任何一个状态,如果能用时空和状态量的函数表达出来,那么关于这个状态




  的方程就能对未来状态作出预测。这是现代科学中任一学科之动力学理论的基本特点。

  如果状态量的函数是随机的,关于它的方程对未来状态的预测,便是或然性预测;如果状态量的函数是非随机的,关于它的方程对未来状态的预测,便是必然性预测。

  倘若能够找出随机变化的确定论表达,那么相应的或然性预测就转化成了必然性预测。这项工作虽有人进行探索,却未引起科学界的重视。

  在易学中,诸如六爻、奇门、大六壬、紫微斗数、铁板神数、命学范围数等哲学文化分支都具有严密的推理逻辑,因而,依据理论逻辑体现的因果律,它们都应具有对未来状态属性作出推断的预测功能。在这一点上,周易哲学文化与现代科学没有什么不同。

  不过。周易哲学文化中各个分支的理论逻辑究竟是随机逻辑还是非随机逻辑,从来无人从理论上深入探究过,因而易学文化的预测究竟是必然性预测还是或然性预测,也不曾有人作过系统探讨。欲进行这类探索,首先必须把易学文化中各个分支的理论逻辑数学化,这方面的工作,现在才刚刚开始;而且没有引起易学界和科学界的注意。
  
  无论周易哲学文化,还是现代科学,预测的目的都是决策。

  决策的原则总是站在决策者的立场上趋吉避凶。现代科学用控制动力学方程的定解条件之类的方法来达到目的;而易学文化由于没有数学化,其趋吉避凶的手段难于用数理逻辑推断,因而容易便被“神秘化”;实则,易学文化趋吉避凶的手法与现代科学趋吉避凶的方式本质上完全一致,都是根据因果律,用限制原因的手段,控制事物发展的结果;只不过迄今极少有人用数理逻辑系统破解周易哲学文化中的各种趋吉避凶的手段,使之用现代科学语言大白于天下。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