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搜集的十六篇王阳明佚诗文考释(第二辑)

发布时间: 2013-10-18 浏览次数: 395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王阳明全集》(以下简称《全集》,引文只注页码),收有笔者所辑的王阳明散佚语录、诗文27种31篇共计30000余字。十余年来,在海内外学者的共同努力和鼎力协助下,笔者又陆续收集到《全集》未刊的各类语录①、公移②、诗文等散佚文字十余万言,其中的50篇书札、42首诗词和楹联、18篇为各类谱牒撰写的序跋、祭文和像赞,已分别刊载于《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8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浙江学刊》2002年第6期和《阳明学刊》第1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中。本文所收录的14篇(首)诗文和楹联,系笔者最近从各类志书、文献及同仁文章中新搜集到的,兹整理考释于下,庶几便于利用。顺便说明,笔者所收集到的王阳明的全部散佚文字,都将经过汇编、整理和点校后被收入于预定2006年由浙江古籍出版社的新版《王阳明全集》中。

1、《象棋诗》(成化十五年)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兵卒堕河皆不救,将士溺水一齐休。车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流。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原载清褚人获《坚瓠首集》卷一《棋落水》,由诸焕灿先生提供。诸氏《心学大师王阳明》(中国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题为《哭象棋诗》,后改今名。诸氏还把此诗的写作年代,定在阳明八、九岁时,据此,此诗当是目前所知的阳明最早之诗篇。

2、兰亭次秦行人韵(弘治十五年)

  十里红尘踏浅沙,兰亭何处是吾家?茂林有竹啼残鸟,曲水无觞见落花。野老逢人谈往事,山僧留客荐新茶。临风无限斯文感,回首天章隔紫霞。

  录自吴艳玲《一代心学大师的思想起点和精神归宿——解读〈王阳明全集〉失收诗二首》(《广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7期,页31)。据吴氏说,该诗系《历代诗人咏兰亭》(新华出版社2002年,页62)的编者之一邹志方先生从天津图书馆所藏的清代绍兴人沈复灿的《山阴道上集》(三十四册,不分卷,清嘉庆间稿本)中抄录的,而《山阴道上集》则引自阳明的再传弟子张元忭的《兰亭遗墨》(按:《兰亭遗墨》现已失传)。王阳明另有《寻春》一首,作于弘治十五年,诗云:“十里湖光放小舟,谩寻春事及西畴。江鸥意到忽飞去,野老情深只自留。日暮草香含雨气,九峰晴色散溪流。吾侪是处皆行乐,何必兰亭说旧游。” (《王阳明全集》,页663)从内容及意境上看,两诗当作于同时,即弘治十五年春。然据《阳明年谱》载,弘治十五年八月,阳明疏请告,“遂告病归越,筑室阳明洞中,行导引术,久之遂先知。……明年遂移疾钱塘西湖,复思用世”(同上,页1225—1226)。《年谱》将阳明告病归越的时间定在弘治十五年八月,恐有误。这两首诗都与兰亭有关,从中似能体会到阳明生前自寻墓地于兰亭鲜蝦山的悠悠情思。

3、《西湖诗》(弘治十五年)

  画舫西湖载酒行,藕花风渡管弦声。余情未尽归来晚,杨柳池台月又生。

  录自《王阳明谪黔遗迹》(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95页)。《贵阳阳明祠·阳明洞碑刻拓片集》将该诗篇名称作“自书诗”(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7页)。阳明一生撰有数首有关西湖的诗词,如《西湖醉中漫书二首》(《全集》第665页)、《寄西湖友》(同上第673页)、《南屏》、《移居静慈写怀》、《移居胜果寺二首》(同上第683页)、《秋日饮月严岩新构别王侍御》(同上第793页)、《西湖醉中谩书》(同上第1067页)、《四时望江南词》、《西湖诗》(拙作《王阳明散佚诗汇编及考释》,《浙江学刊》2002年第6期)等,其中撰于弘治十五年的《西湖醉中漫书二首》所叙景象和心境与本诗极为相近,故推知本诗亦当撰于弘治十五年。

4、《清风楼》(弘治十五年)

  远看秋鹤下云皋,压帽青天碍眼高。石底蟠蟂吹锦雾,海门孤月送银涛。酒经残雪浑无力,诗倚新春欲放豪。勌赋登楼聊短述,清风曾不媿吾曹。

  录自《太平府志》卷三十九《艺文五》,康熙十二年刻本,光绪二十九年重印。该诗《太平府志》明嘉靖九年刻本及清乾隆十八年刻本均未收。据《阳明年谱》记载,阳明一生曾两次赴芜湖,一次是弘治十四年,奉命审录江北,次年至芜湖,赋诗《登蟂矶次草泉心刘石门韵》二首,钱德洪注曰:“二诗壬戍年(弘治十五年)作,误入此(指正德十四年至十五年所作的《江西诗》)。”(《全集》第760页)其中之第一首诗,康熙本《太平府志》录于本诗之后。另一次是正德十五年正月,阳明赴召次芜湖,滞留半月。比较《登蟂矶》诗,可推知本诗作于同一时期的可能性较大。

5、《过靖兴寺》(正德二年):

  隔水不见寺,但闻清磐来。已指峰头路,始瞻云外台。洞天藏日月,潭窟隐风雷。欲询兴废迹,荒碣满蒿莱。

  录自《禄江书院志》卷二《艺文》(见《中国历代书院志》第5册,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645页)。据《禄江书院志》卷二《杂志》载:阳明“于正德间,以谪贬贵阳龙场驿,过醴陵,丙子(按:丙子为正德十一年,阳明离开龙场应是正德四年秋,故此处有误)秋返,寓靖兴、泗洲二寺,讲良知之学,一时醴人士争师事之”(同上第660页)。醴陵、禄江(即渌水)、泗洲寺等地名,阳明诗中均有记录(参见《全集》第690、718页)。禄江书院原在湖南醴陵县“城东,即今考棚朱子祠之右、训导署之左。背山面河,为宋、元、明学宫故址。乾隆初移建学宫。十八年,知县管乐将学宫故址倡建为禄江书院”(《中国历代书院志》第5册第613页)。“靖兴寺原在今书院东斋,建自有唐”,清道光九年,县令陈心炳“移建书院,拓寺址为斋舍,徙寺于书院前左阜,名仍旧”(同上第614页)。

6、《游靖兴寺》(正德二年):

  老树千年惟鹤住,深潭百尺有龙蟠。僧居却在云深处,别作人间境界看。

  录自《禄江书院志》卷二《艺文》(见《中国历代书院志》第5册,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650页)。邹守益曾为此诗而作《和王伯安先生靖兴寺原韵》(同上)。另外《禄江书院志》还录有罗洪先的《游靖兴寺》二首(同上第652页),可资参考。

7、《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正德三年)

  群峭会龙场,戟雉四环集。迩觏有遗观,远览颇未给。寻溪涉深林,陟巘下层隰。东峰丛石秀,独往凌日夕。崖穹洞萝偃,苔骨经路涩。月照石门开,风飘客衣入。仰窥嵌窦玄,俯聆暗泉急。惬意恋清夜,会景忘旅邑。熠熠岩鹘翻,凄凄草虫泣。点咏怀沂朋,孔叹阻陈楫。踌躇且归休,毋使霜露及。

  录自《居夷集》卷二(嘉靖三年丘养浩叙刊,韩柱、徐珊③校订)。上海图书馆所藏《居夷集》卷末载有马绍基跋文,马文最后记曰:“乾隆四十九年正月望后元和后学香谷马绍基校于南宁府平塘分暑。”该书卷首丘养浩《叙居夷集》文末还记有“甲寅十二月孙毓修谨注”十字。孙毓修于光绪三十二年前后任商务印书馆高级编辑,1922年去世,故知甲寅即光绪十六年。说明《居夷集》上海图书馆藏本曾被马绍基、孙毓修所珍藏。马绍基不仅在跋文仲介绍了王阳明的生平,而且撰有详细的较注,并分别根据《王阳明全集》和《阳明年谱》补录了《赴谪诗》四首(《居夷集》附卷三,叶十)与《游金山寺》、《蔽月山》二首(同上卷二,叶二十四)。更重要的是马绍基还校对出未被《王阳明全集》收录的阳明佚诗一首(同上卷二,叶四)。经核对,《全集》所录《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三首》(第695页),《居夷集》题为“移居阳明小洞天”;《全集》不仅遗漏了本诗,而且还遗漏了“移居阳明小洞天”之诗题。永富青地认为:这是由于钱德洪在编纂文集时,不小心把本诗的内容与次首诗的题目一起脱落之故,以至使“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之诗题与“移居阳明小洞天”之诗文合为一体,导致张冠李戴的错误。从本诗的内容来看,钱德洪有意删除的可能性极小(《现存最古の王守仁の诗文集——北京上海两图书馆藏の〈居夷集〉について》,《东洋の思想と宗教》2002年第19号)。此说甚是。

8、《寄滁阳诸生》第一首(正德十一年)

  一别滁山便两年,梦魂常是到山前。依稀山路还如旧,只奈迷茫草树烟。

  原载嘉靖三十六年孟津序刊本《良知同然录》上册,现据永富青地《关于王守仁〈良知同然录〉的初步研究》(《明清浙东学术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移录。据《阳明年谱》记载,王阳明从正德八年十月至翌年四月在滁阳,正德十一年在南京,九月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全集》第1236—1238页),故按诗中“一别滁山便两年”句推测,本诗当作于正德十一年。《阳明年谱》在“至滁州”条下所记之孟源,乃孟津之兄。孟源字伯生(参见《王阳明全集》卷八《书孟源卷》);孟津字伯通,曾声称“愿阐师门同然之蕴,以波于江汉”(参见《东廓先生遗稿》卷四《阳明先生书院记》)。

9、《寄滁阳诸生》第二首(正德十一年)

  归去滁山好寄声,滁山与我最多情。而今山下诸溪水,还有当时几派情。

  录自嘉靖三十六年孟津序刊本《良知同然录》上册。

10、《忆滁阳诸生》第四首(正德十一年)

  滁阳姚老将,有古孝廉风。流俗无知者,藏身隐市中。

  录自嘉靖三十六年孟津序刊本《良知同然录》上册。该诗前三首即《阳明全书》卷二十《山中示诸生五首》(《全集》第729—730页)中所载的第二、三、四首。然《山中示诸生五首》之第一首是七律诗,后四首是五言绝句,上下体例不符,何以“五首”并称?我认为,之所以出现情况,是由于钱德洪在编辑时把前一首诗的诗名《山中示诸生》及诗的内容(七律诗)与后四首五言绝句(诗名及其中之一首佚)混在了一起。也就是说,阳明所撰的《山中示诸生》仅为一首七律,而并非“五首”;《忆滁阳诸生》系五首五言绝句,其中之一即《良知同然录》所载的这首佚诗,另四首则被《全集》录于《山中示诸生五首》之后。若此说能够成立,那么该五首诗皆应属阳明在滁州时所作;而从诗名来看,则当撰于正德十一年阳明离滁州两年之后。也就是说,以上三首佚诗当撰于同一时期;钱德洪把《忆滁阳诸生》的另四首诗也算在阳明撰于正德八年的《滁州诗》中,恐属误记。

11、《谪仙楼》(正德十五年)

  揽衣登采石,明月满矶头。天碍乌纱帽,寒生紫绮裘。江流词客恨,风景谪仙楼。安得骑黄鹤,随公八极游。

  录自《太平府志》卷三十九《艺文五》,康熙十二年刻本,光绪二十九年重印。该诗《太平府志》明嘉靖九年刻本未收,而《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清乾隆《太平府志》本则据康熙本收入(见卷四十一《艺文诗》,第720页)。据周忱《清风亭记》载:明正统五年,芜湖广济寺僧人修惠,遵周忱之意,建清风亭于采石矶上,并作谪仙楼于亭之前,而肖李白像于其上。“楼瞰江浒,据采石之最胜,由是南北士大夫经采石者,莫不登览焉”(《太平府志》卷三十六《艺文二》)。然据《太平府志》,北宋大文豪苏轼亦撰有《谪仙楼赋》,故知此楼至少在宋代就已被建,明正统年间当系重建。谪仙楼又称太白楼或采石楼,是芜湖八景之一,后被焚,清康熙元年由太守胡念斋重修,今不存。从诗意分析,本诗作于正德十五年阳明因忠、泰之陷而被拒之芜湖期间的可能性较大。

12、《湖海集序》(嘉靖五年)

  萝石董兄自海盐来越,年已六十有八矣,出其旧日诗卷属予为之叙。予不工诗,安敢序?第萝石之心有丞丞者。君诗自三百篇,均写忠君爱国缠绵悱恻之忱,而次及于山川鸟兽,君子所诏多识者。今观萝石诗,其于山川景物、草木鸟兽则多矣,言情之任则矣众矣,当于忠君爱国间求之则更上层楼矣。爰为叙之以归之时,在丙戍孟夏朔日,阳明王守仁序。

  录自《湖海集》卷首,清抄本,浙江省图书馆善本部藏。嘉靖五年,董澐(萝石)离越返乡,故序曰“爰为叙之以归之时”。董澐自嘉靖三年入室王门至五年离越返乡,前后算起来与阳明交往的时间仅三年左右,而阳明却有次其诗九首、文三篇,其中的《守岁诗序》(亦撰于嘉靖五年,笔者已辑录,见《<王阳明全集>未刊佚文汇编考释》,《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8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及本文为阳明佚文。阳明在《守岁诗序》中,对萝石的“言情之任”尚颇有好感,所谓“多情风雪属三余,满目湖山是旧庐。况有故人千里至,不知今夜一年除。天心终古原无改,岁事明朝又一初。白首如君真洒脱,耻随儿子恋分裾”。而本序中却向其提出了“当于忠君爱国间求之”的殷切期望,据此似可看出阳明思想的两重性。

13、《赠芳上人归三塔》(年月不详)

  秀水西头久闭关,偶然飞锡出尘寰。调心亦复聊同俗,习定由来不在山。秋晚菱歌湖水阔,月明清声塔窗间。毗庐好是嵩山笠,天际仍随日影还。

  录自崇祯《嘉兴县志》卷十九《艺文》(载《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765页)。秀水,一名绣水,在浙江嘉兴北,源出南湖,北入运河。后因水得名秀水县,与嘉兴同城而治,民国时与嘉兴合并为嘉禾县,后改称嘉兴。芳上人,未详。阳明去嘉兴,未见史志记载,故此诗可补《年谱》之缺。

14、楹联(正德二年)

  壮思风云,冲情云上;和光春霭,爽气秋高。阳明山人。

  王阳明手记拓片,原藏于贵阳扶风山王阳明先生祠,现据《贵阳阳明祠·阳明洞碑刻拓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5页)移录。拓片上分别录有曹鸿勋、袁闻弟的题识:“旧藏阳明先生草书楹联,属袁杏村方伯双钩一通,刊县扶风山先生祠中,以示学子。光绪甲辰八月潍县曹鸿勋谨。”“联用黔产谷皮纸,是先生谪龙场时书。变化雄奇,别具作用,顾谓书法为小道耶。玉田袁闻弟敬摹并题。”可资参考。另据《广西名胜联》载,该楹联又名《王阳明题靖西鹅泉》。靖西鹅泉又称灵泉,在广西靖西县城南鹅山下,泉不远处之龙潭畔有巨碑,为阳明所立,上刻王羲之“鹅”字,碑旁刻此联 。然史志中并未有阳明到过桂西南边陲小县靖西的记载。故笔者推测,此联始由阳明本人于正德二年书于贵州龙场,后由其门人于嘉靖七年抑或稍后刻于广西靖西,《广西名胜联》所记不确。

15、论歌诗(年月不详)

  歌诗须会众齐声和歌者,以宣畅人心之和气也。凡我百姓,无论老幼,俱要熟读乡约诗,家常无事;父子兄弟相与按法而歌,感动一家;良心稍镕大小邪念,莫切于此。若以歌诗为耻,何不思量:较之唱曲何如?今天下人未有不知唱曲者,何独不肯歌诗?昔日尧舜也,曾赓歌;孔子也,与人歌。大帝大圣,岂不可法?凡我百姓,肯依吾言者,便是良善人也。

  录自《虞山书院志》卷四《乡约仪·歌诗》(载《中国历代书院志》第8册,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82页)。原志未注明此文之作者,从说话的语气及上下文分析,当为王阳明对歌诗“旧法”的阐释,是有关阳明音乐教学与思想的重要史料。虞山书院在苏州常熟县,始建于宋代,明万历年间被毁,后耿橘(字庭怀,号蓝阳)来令常熟,予以重建,并主持编纂了《虞山书院志》。该志距阳明过世不远,当时尚有个别阳明门人健在,故其记载应有相当的可信度,但并不能排除编纂者根据己意而摘述阳明言语的可能性。

16、遗墨(年月不详)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阳明山人书。

  录自浙江庆元网。据该网站的张建平、朱立毅报道:此遗墨是2004年5月20日在浙江庆元县大济村发现的,经该县文史办有关专家考证,此遗墨当为明嘉靖年间该村名儒邀请王阳明到大济游学时所题。此遗墨镌刻于当地一户民宅的木屏风上,字迹如行云流水,苍劲有力。整扇屏风虽在“文革”中遭到破坏,但基本保存完好。大济村位于庆元县城东南2公里处,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这个历史上不足300人的小村庄,在宋仁宗天圣二年至宋理宗宝佑四年的230年间,陆续涌现出26位进士,故有“进士村”之美誉。然据笔者了解,当时的各类史志文献中,皆未有过阳明去庆元之记载,故此条姑以存疑为妥。



--------------------------------------------------------------------------------

① 陈来从《阳明先生遗言录》(按:其中的36条至55条见于嘉靖14年刊刻的《从吾道人语录》)、《稽山承语》、《明儒学案》、《龙溪集》、《龙溪会语》、《东廓集》、《心斋集》、《念庵集》、《横山遗集》、《颜山农集》、《王阳明先生图谱》中辑出230余条;永富青地从《诸儒学案》、《圣学嫡派》、《浙学宗传》、《先进遗风》中辑出7条;吴震从《阳明王先生语要》(《诸儒理学要语》所收)中辑出3条;钱明从《碧里后集》、《薛中离先生文集》、《研几录》、《林居漫录》、《海门先生文录》、《空同集》、《石龙集》、《不二斋集》、《近溪子集·庭训》、《敬和堂集》、《澹园集》及各类地方史志中辑出40余条;共计280余条,超过了《传习录》所录270条之数量。

② 如永富青地从嘉靖二十九年闾东本《阳明先生文集》中辑出了一百五十篇公移(参见永富青地《闾东本〈阳明先生文集〉の价值》,日本《东洋の思想と宗教》1999年第16号),并将这部分珍贵史料标点后寄赠予笔者,对此谨致谢忱。

③ 徐珊在黔为官多年,嘉靖二十年丞辰阳,建虎溪精舍(《东廓邹先生遗稿》卷四《辰州虎溪精舍记》),有《卯洞集》四卷存于世(沅陵门人陈煦校,嘉靖二十三年胡鳌序,嘉靖二十四年南士元跋,浙江省图书馆善本部藏)。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