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人生——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的演讲(第七期)

发布时间: 2013-10-17 浏览次数: 28

                宗教与人生
          ——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的演讲

                赖 永 海

  按:2010年12月4日晚,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江苏宏德基金会理事长赖永海教授,应邀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勉学堂作了题为“宗教与人生”的学术演讲,勉学堂座无虚席,百余名师生聆听了讲座。赖教授的演说热情洋溢、思想激昂,对宗教问题的认识别有洞见、观点鲜明,尤其是他在演讲中不仅重视理论问题的思考,而且能够结合现实问题进行细致分析,深深地吸引了广大的在场听众。他渊博的知识和精彩的演讲,给贵大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篇经过整理的演讲稿,虽然记录了他演讲时的基本立场和观点,但是却难以再现当时生动活泼的演讲场面。

  张(新民)院长、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
  非常感谢张院长让我有机会来到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跟大家认识,也非常高兴给大家作关于宗教与人生方面的报告。宗教是各界比较关心的一个话题,不仅是学界、学校,而且社会各界也比较关心。从历史上来看,宗教既是对整个人类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也是历史存在最长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因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地区,历史上没有宗教。若果就从现当代社会来讲,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大约有80%以上的人是信教的。可见,对这样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确实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
  那么,第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宗教?对宗教的定义,现在约有几百种。比如说最有代表性的定义:宗教是鸦片。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个说法。当然也有人讲,宗教是一种信仰,譬如说是对上帝的信仰,对佛、菩萨的信仰,对真主的信仰。这是所有宗教定义当中最为普遍的一个定义。而现当代以来,对宗教有另外一种界定,是把宗教确定为由内在无限向外在无限扩展的一种追求,即是内在的至高至善向外在的至高至善推延的一种追求。如果用我们中国传统的话来讲,就是上达天道、与天合一,这就是宗教。我今天想讲我最近以来的一个观点或一种心得,我认为宗教产生的最深刻的根源是人的能力跟人的愿望相矛盾的产物。在这一点上,宗教跟科学有点不同,因为大家知道科学是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某种设想,发现某一种规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是人的能力跟愿望统一的结果。而宗教在这一点上跟科学正好有点不一样,甚至是相反,它是人的能力跟愿望矛盾的产物。所以,我对宗教的一个新的界定是:所谓宗教,它是人在自己力所不能及的范围里面对某种超自然力的一种精神诉求。当然要下这样的定义,是从我们现实中推出来的,而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譬如说,我们国家以前有过很多的机构,包括中国社科院宗教所、上海社科院宗教所,对信教的人群进行调查,他们得出一个相同的结论,就是在信教人群当中最多的是因为健康的原因而走向宗教的。这一结论是有道理的。当一个人身体有了毛病,特别是有了比较大的毛病,尤其是换了绝症的时候,当一切药物都用完了,一切医疗手段都用尽了,还是没办法的时候,个人出于求生的本能,他是非常想、非常需要有一种力量能够来帮助他,哪怕是在冥冥之中来保佑他,使他能够再活,哪怕再活几年也是很好的。所以到了这时候,他就不由自主的会把这种眼光转向某种超自然力,转向某种神,希望它能够来保佑他,在冥冥之中来帮助他。当一个人把自己交给超自然力,托付给神的时候,实际上他就走上了宗教。有人对宗教进行概括,认为宗教就是关于生死的学问,是了脱生死的学问。生死是人生最大的事,当然不是说只有生死问题才导致人走向宗教。实际上,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只要存在着你的能力跟愿望矛盾,并且这种矛盾到了尖锐化的程度都可能导致人们走向宗教。比如说,现在很多大学生、研究生所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就业问题,就业问题也是很多人走向宗教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许你们在座的大学生、研究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也不一定会走上宗教,为什么?对你们而言,这一情况还没有发展到矛盾极端尖锐的程度,因为你们充其量在家多呆几年,你们家庭还可以养活你几年,但是你可以设想,如果你的家庭不能提供条件,你的能否就业,你的有无工资,几乎决定了你们一家的生存问题,而你已经竭尽一切力量,想尽一切办法,甚至通过一切关系,工作仍然没有着落,一次又一次的报名、考试和面试,一次又一次的落选,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就很容易走向宗教,很容易求神、求菩萨来保佑你下一次的面试能够取得成功,命运只能交给神。你的能力已经无法去保证就业,无法保证你能够找到这份工作,而这份工作对于你、你的一家如果是决定性的,而不是说无关紧要的,那么,因为就业的问题而走向宗教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并且这种土壤也是绝对存在的。包括考试也都是这样。比如说,你今年的高考,如果你已经是保送了,保送上了北大,哪怕是保送贵大,他是不会去求神保佑的。如果你上大学的愿望非常强烈,而你的能力不能确保你这次能够考上,那么有一种可能是你会走向宗教,寄希望于神能够保佑你这次高考能够成功,保佑自己有一个好的运气,甚至像在座的年轻人,在情场中也会遇到同样问题,如果两个人爱得不深,那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说散就散了,分手就分手了。如果你爱对方爱得非常之深,但你又无法确保得到对方,在这种情况下,不管男方还是女方,都会不由自主地去求神保佑你能够成功。在商场也是这样,有的人很成功,但谁都无法保证他一辈子都能够这么成功,商场的不确定因素,有时一个突如奇来的打击,能够把你抛到万劫不复的境地,这也是商场中很多企业家走向宗教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所以,恩格斯有句话说得非常好,就是说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时候,宗教的存在就是不可避免的。若果你能够随心所欲的实现你所要的一切,想要的一切,宗教就没有存在的土壤。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你们有的人可能经常坐飞机,如果你是开车、坐船,你想到神、想到菩萨的不会太多,开车颠簸,我就慢开一点,或不开了,如果你是坐飞机,当飞机颠簸得非常厉害,甚至会有那种危险的预感的时候,念观世音菩萨的、念上帝的那就非常之多,因为没办法,谁有再大的本事但在飞机上也只能交给神或上帝了,哪怕有用没用是另一码事,那是一种很自然地希望神或菩萨能保佑你平安。所以当你的能力跟你的愿望存在矛盾,并达到尖锐化的时候,是宗教产生非常重要的根源。当然,我们总觉得,神都是神通广大的,法力无边的,但是实际上,我们从现实当中去看的话,神灵实际上也是很无奈的,因为人一般没事都不会想到神,小事也不会想到神。但是,有大事、有急事的时候就会想到神,也就是平时讲的“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这种现象非常普遍,这种现象既合情,又合理。为什么合情呢?宗教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实际上是神跟人的关系,人跟神的关系实际上是人跟人之间的关系的投影。在实际生活中,人一般不会轻易去求人,没办法时才会求人,求朋友,求亲戚。若自己能解决,不会想到神,也不需要神。当你没有能力解决时,你就会想到神,这是人跟神的关系很自然的一种反映,所以是非常合情的,并且非常合理。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话非常深刻,宗教最深刻的根源是什么呢?是利己主义。他的另外一句话说,不管什么神灵,不管这种神灵如何神通广大,如果你不给人以现实的利益,谁都不会去理它。你所以信神,你总是想从神那边得到你所想要的而自己又得不到的东西,或没有能力去得到的东西。他的观点非常深刻的揭示了宗教产生的最深刻的根源。但是现在的问题在哪里?如果说宗教产生的最深的根源是利己,或利己主义,究竟好不好?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是好。因为利己,实际上有很多种情形:一个是损人利己,一个是利己不损人,一个是利己同时可以利人。而宗教正好在这几种类型当中更多的可以属第三种类型,既可以利己,又不损人,同时可以利人。振兴宗教亦在第三种类型上,也就是说,即可以利己,又不损人,同时可以利人。振兴宗教,应该都具有这个特点。就是说,既是为了利己的,但不是为了损人的,更是为了利人的,这才是振兴宗教所应该具备的几个要素。这里面可能存在一个问题,譬如说,在不同的领域里,损人跟利己,它会有不同的情况。如在动物界,动物界的原则是适者生存,弱肉强食,因为它是以吃掉别人,吃掉别的动物作为自己生存的前提,这种利己不可能不损人。又如在商场,为什么会出现一个无商不奸呢?因为市场份额是固定的,你得到了我就没有,我得到了你就没有,所以在商场上它比较容易产生尔虞我诈,利己是以损人为前提的,所以在这个领域它也就很难做到既利己又利人。宗教它有什么特点呢?它是属于人的精神领域。在精神领域中的东西,又不一定会存在着以损人作为前提的利己,比如说你求神、求菩萨,当神给你某种东西,给你某种你自己能力不能实现的东西,这里边丝毫不用损害他人的利益为前提,客观上也是这样。生活中,哪一个人在边拜神、拜菩萨边为自己祈祷的时候还去诅咒别人,也许有,但是这个情况毕竟很少,这也是宗教跟巫术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巫术当中,是借助超自然力(神)对人进行操纵,而宗教里面人跟神的关系,是人膜拜它、恭敬它、祈祷它,所以真正的宗教,它是不用以损人来作为利己的前提。我们说在宗教的精神领域里,尽管它的根源是利己,但这种利己是不以损人为前提的,甚至可以做到利己也利人。如果我们再放大点,考察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它也可以说是正面的,这一点可从世界的历史,包括从中国古代的历史传统中得到解释。譬如说,我们南京大学中华研究院现在一个重要的课题是研究儒释道在构建和谐社会当中的作用。我们认为构建和谐社会,重点在三个方面:一个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即社会和谐;第二个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即生态环境的和谐;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即人是身心的和谐。这三点正好与儒释道三家中的和谐思想相契合。儒家注重治世的伦理思想,道家宣扬的道法自然思想和佛教提倡的佛以治心思想,正好为上述三个方面的和谐建设提供了非常多、非常丰富的资源,甚至是非常深刻的思想。怎么去挖掘儒释道的思想资源,为构建现代和谐社会服务,这个是非常值得做的一项工作。从一个侧面来讲,这实际上也是宗教在现当代它所能起的一种积极的社会作用。如果就宗教对每个人所起的作用而言,它确实有很多,有时甚至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从人的第一个层次来讲,即精神层次,人都要自律,自我约束,宗教在这方面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诗经》有句话叫做:“上帝临女,无弍尔心。”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老天、鬼神时时刻刻在看着你,在告诫你不要胡来,包括儒家的慎独思想,也是带有一定的或者说是相当浓厚的宗教色彩。这对于人的自我约束起有很大的作用。有句话叫做“无法无天”,最可怕的就是无法无天了。在社会上若有这种观念,而没有信仰,那就是最为可怕的。所谓的天,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宗教的约束。宗教在完善人格,提升人的境界方面,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这也是近现代以来宗教走的一条伦理化道路。所谓伦理化,它的条件一个是人际关系,需要提高每个人的精神境界。比如说,以现在的人间佛教为例,现当代的佛教主流是人间佛教,而人间佛教最核心的思想应该是太虚大师的四句话:“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也就是说你要先作好人,完善你的人格,提升你的精神境界,之后佛就成了。现在的人间佛教注重你人格的提升、完善和内在的超越、当下的超越,而不是劝你像传统佛教那种一定要隐遁虔修,一定要不食人间烟火,这也不是人间佛教的宗旨。不但是佛教,基督教也是这样,要的是你个人精神境界的提升,这个应该说是现代宗教,包括国内外,包括基督教、佛教都在往这个方向发展。所以说,宗教它对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有着积极和正面的作用。
  另外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宗教对于培养一个人的健康心灵,可以发挥非常大的作用。大家知道,世界卫生组织宪章里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肌体的健康,同时也包括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而在心灵健康这个环节,宗教它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以佛教为例,佛教在调适人的身心、培养你的健康心灵上有着其他文化或其他宗教所达不到的一种功能和作用。比如现代很多心理学家研究如何培养健康心理,一般认为应该具有四大要素:第一个要素是,你要有良好的自我观念;第二个是你要能够善于自我管理,第三是你要保持有一种乐观的情绪;第四是你要有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在这四个方面,佛教它都可以给人一种非常独特的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说,要培养一种良好的自我观念,它包含四大要素,即自信、自爱、自助、自救。而在这一点上,禅宗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禅宗最大的特点就是自信,禅宗本身就是把佛变成人,把人变成佛,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寻道指路,单刀直入,明心见性,发扬主体人的主人翁精神。所以禅宗里面很多灯录、语录,它从各个侧面展开方便言说,最后告诉你的一点,就是说你不要去找佛,其实你就是佛。如果你看不懂禅宗的灯录和语录,你就用这一思维去理解,很多地方都可以把它解读通。又譬如说自我管理,自我管理这一点,佛教有很多思想资源,比如大家都知道“忍”是佛教很重要的思想,而“忍”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在克服很多不良心灵的过程中,它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特别是禅修对于培养人的健康心理有特殊的作用。禅应该说是中国的,但是现代真正把禅运用起来在生活实践中发挥作用的是在西方。现在西方的很多医院,特别是一些大的医院,几乎都有禅修中心。禅修在西方已经进入临床了。西方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很多不良的心理,如焦躁、恐惧、不安,都跟人的呼吸是息息相关的,或者说是由人的呼吸造成的,而禅修是一种调整呼吸的最好的方法。譬如,纽伦伯格,一个很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在《摆脱压力》一书中,就把各种压力导致各种不良心理的原因,以及怎么通过禅修来克服这些不良心理,做了非常细致的论述。自我管理是抑制不良的心理,培养良好的心理,像佛教提倡的四无量心,即慈、悲、喜、舍,慈给人以乐亦慈,悲救人于苦亦悲,来展开心灵教育。怎样培养你的慈悲心、欢喜心、布施心,这也是佛教的一种很重要的教育。关于保持乐观的情绪,这一点也非常重要。佛教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对现代心理学家所研究的如何才能达到保持乐观的情绪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他们认为乐观是纯主观的东西,而要真正做到乐观的情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苛求,如佛教的不执着、平常心、放得下、看得开,对于培养这种情绪会有很好的作用。第四点就是要培养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这一点我尤为重视。在我个人看来,佛教它最重要的,能够给你的,或者说给你最有用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对你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培养。我有时外出讲课,人家就提问,你研究佛教那么多年,你觉得收获最大的是什么,研究佛教究竟对你有什么用?我回答是,集中起来说佛教使我相对的比较明白,这应该说是佛教最重要的东西。实际上,就释迦牟尼而言,我既可说他是佛,又可说他就是一个“大土匪”。称他为佛是因为他洞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说他是“大土匪”,只不过是另一种思维方式。我们讲释迦牟尼看透了生死,看破了红尘,在某种意义上讲,只不过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改变。他用缘起论说明世界万物包括人生都是一个自然过程,所谓条件具备了就产生了,条件不存在了就死亡了,没有造物主,也没有创世主,一切都是自然的过程。用这个角度来看人生,一切都是很自然的,你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一切都不会以你的意志为转移,一切都将照样发生着。从这个角度来讲,他看破了人生,看破了红尘。当然,在客观上并不改变人生的任何东西,也不改变现实世界的红尘滚滚。但是从缘起论这个角度来看人生、看宇宙、看世界,可以说他看破了这一切,这也不过是思维方式的改变。譬如说,佛教最核心的一个思想是“空”。空,按照我的理解,就是一种思维方式。空,它不是去回答有没有的问题,一般人从世俗的层面去理解空,认为空是相对有无的,相对存在与不存在的,如果用这种思维去理解空,那就是南辕北辙,就无法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教所讲的空,实际上是讲看待这个事物的角度或方式,而不是去回答这个事物本身存在不存在、有没有的问题。我是从什么角度去看这个事物的呢?这个事物它是条件的产物,如果条件具备了,这个事物它就产生出来了。就像人,条件具备了,他就出生了。四大离散,五蕴消失,他就死亡了。这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所以它本身没有一个永恒的实体,一切都是条件的产物,一切都是个过程,它是无自性的,不是一个实体,尤其不是一个永恒的实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空。可见,空不是说你存在不存在的问题。空为什么又叫中观,就是说既要看到它作为假象是存在的,更应看到假象背后它是条件的产物,是依托于某种条件而存在的假象,所以空也叫中观,中观就是一种方法。我们说不执著,不是说叫你不进取、不奋斗,而是叫你不要被现象所迷惑,不要停留在现象这个层面,而要知道现象产生的所以然,为什么会产生,为什么会消亡,要懂得这个现象产生背后的这个理,看破它,这个叫不执著,才是不执著的本义。所以,说到底,佛教能给人最大的就是思维方式的改变,而思维方式对于一个人应该是最重要的。我甚至有一个说法,就是说,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有什么样的人,思维方式决定命运。若果说以前有一个说法是性格决定命运的话,那只是说对了一半,因为性格是由他的思维方式决定的,从根本上说决定你的一切言谈举止甚至能够左右你的命运的东西就是思维方式,而佛教它所能给人的,就是这个东西。而不是像那种一般的去拜拜菩萨,烧香求佛的老头老太。要真正想去了解佛教的话,就需要了解这个东西。所以,我认为思维方式是佛教能给人的最好的东西。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宗教,或者从佛教那里吸取有用的东西,对自己有用、对社会有用,这才是宗教跟你、跟人生应该有的一种联系。
  下面我要谈的一点,也许有点离经叛道,但是我认为它是非常经典的,也是我很大胆的一个想法,希望能够传达到政界。我曾多次向他人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包括向江苏省政协主席张连珍说过,我说你能传多远就传多远。我主要想谈一下为什么我要去研究宗教对人生、对社会的作用,或者研究宗教的这种积极的、正面的社会功能。我的观点跟我们现行主流方面对宗教所采取的某一种态度可能有一点相对立。现在对宗教的某些定义或评判,它是根据马克思某些观点、思想而得出,而我现在所要讲的思想观点我认为才是马克思最正统的思想,并不是现代社会各界所认为的马克思对宗教的看法。所以,我现在要谈的问题是马克思本人是怎么看宗教的。马克思曾经非常激烈地批判过宗教,那是在1840年,他参加黑格尔俱乐部,他跟鲍威尔兄弟,包括海利、赫斯,这批非常激进的德国资产阶级思想家一起批判宗教。他们当时提出的口号就是说宗教的批判是一切批判的前提。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因为当时的普鲁士王朝在欧洲是最落后的国家。所谓落后,是因为当时的欧洲英法资产阶级革命都成功了,而在德国却丝毫没有革命的迹象。当时在德国,马丁路德改革的成功,使新教的势力非常大,而新教正好是反对普鲁士王朝的一个非常有力的工具,德国的激进思想家认为要推翻普鲁士王朝首先必须把普鲁士王朝的工具——宗教,打掉。不批判宗教,就无法去推翻普鲁士王朝。所以马克思非常积极地投身到批判宗教的洪流当中去。当时的马克思仅22岁,可能比在坐的还要年轻。但是到了1841年,仅一年之隔,费尔巴哈的《论基督教的本质》出版,认为基督教的本质或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把宗教的本质还原到人的本质,把宗教从天国拉到世间,所以当时马克思就欢呼,并非常赞成这一思想,同时他更进一步认为,不仅仅应把宗教的本质归结到人的本质,应该进一步把人的本质归结到社会关系,归结到社会条件。到了1842年,马克思给容母克的一封信,就非常明确地表明了他的立场和思想转向。马克思已经掉转枪口来批判黑格尔青年俱乐部,认为他们把批判宗教当成批判一切的前提,并完全投身到批判神学的洪流当中,这个是一个错误的做法。因为宗教本身是没有王国的、没有内容的,宗教是人造的,是社会的产物。到了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里面,甚至非常明确的提出宗教批判基本结束。因此,退出了青年黑格尔俱乐部的这些思想家,到处宣扬无神论,对把批判宗教作为重要任务的做法产生反感,并转向对他们以宗教为重点的批判发起批判,认为应该把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城市的批判,对法的批判、对国家的批判,对政治的批判。1843年之后,马克思整个的思想发生重大转变,转向了社会,转向了革命,而不是停留在22岁,停留在青年黑格尔俱乐部期间把宗教批判看成是一切批判的前提。马克思的重大贡献就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一种观点是把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认为它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在他看来,不能把宗教作为原因,宗教充其量是结果。所以到了1845年,特别是到1847年以后,马克思所谈到宗教都是历史唯物主义对宗教的基本看法。宗教是社会的产物,这是原因,宗教本身没有内容,也没有王国,它的内容、它的王国在现实社会里面,在社会关系里面。所以,用马克思在22岁说的一句话说宗教是鸦片,这是法国唯物主义说过千百遍的话,而不是马克思说的原话。用他在批判普鲁士王朝时期说过的这句话来取代整个历史唯物主义对宗教的界定,我认为这个是非常不合理的,至少是一种误读,如果你想真正全面的理解马克思的宗教观,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去解读宗教。但我有一个可能说是“荒诞不经”的观点,我认为宗教是没有阶级性的,如果说宗教有阶级性的话,那么马克思为什么批判宗教,因为当时的宗教是站在封建王朝——普鲁士王朝一边,德国思想家则认为宗教阻碍了资产阶级革命,可见马克思批判宗教是因为当时的宗教没有站到资产阶级一边,而是站到普鲁士王朝一边,站到封建阶级一边。如果说宗教有阶级性,那么你看殷商到西周的变化,商纣王他认为受命于天,他是天命的体现者,到了西周文武革命,他认为自己是以德配天、以德辅天,天命应该是有道德的人来承继,若说天命是也是有阶级性的,王权就不应落到文武王上,落到地主阶级的身上。若果你说宗教有阶级性,是哪一个阶级的,是奴隶主阶级的,是殷纣王的,是普鲁士王朝的,是普鲁士王朝的,还是资产阶级的。宗教既然它可以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封建阶级、资产阶级服务,同样它可以为现当代的这个统治阶级服务。我认为,具体的宗教它肯定有宗教性,作为宗教的一般性它绝对不可能有阶级性。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宗教政策的决策者认为,宗教跟我们现代的这种意识形态,这种主流意识形态,跟社会主义、跟马克思主义是相对立的,是此消彼涨的,所以对宗教的基本态度是防着你,管着你,你的地盘扩大了,我的这一块就小了,实际上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应该是水涨船高的关系,这里边存在着一个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的问题?实际上,这种政策,这种思想背后的东西反而抬高了宗教,而不是贬低了宗教。它始终把宗教看成是跟我们现当代的这种主流意识是平起平坐的,是等量的一种力量,但无论哪一个时代的宗教,它只能是这个社会的产物,它是属于这个社会的,并且它只能为这个社会服务,它不为这个社会服务,能够存在五年、十年,五十年,但它不可能永远的存在下去,除非这个社会改变了。所以,宗教跟社会主义,宗教跟马克思主义,应成为一种水涨船高的关系。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中国从西周以来到辛亥革命,整个封建社会几千年,儒学应该说是始终、是主流,特别是汉以后,始终处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哪一个宗教都动摇不了这种主流意识形态,甚至到了盛唐,三教并列,三教都非常发展,但作为真正统治者的统治思想、作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仍然是儒学,儒学有这种力量,甚至到了盛唐、盛世,它更有这个自信,其他的思想形态都无法取代我。那么,现代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马克思主义,我相信它也有这种力量,可以使宗教只能是它下属的一种力量、一种意识形态,而无法取代作为整个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如果你能看到水涨船高的关系,而不是跟它对立,那么,完全可以利用它来为自己服务。所以我有句话是说,聪明的统治者它应该利用宗教,而且也可以利用宗教,历史证明也是这样的。马克思的逻辑,马克思思想的逻辑,若果按照它的逻辑本身来说,如果说你在野的时候,批判宗教是因为宗教是站在统治者一边,那么当权的时候,执政的时候,宗教自然会站到统治者一边,应该成为你的工具,这个是马克思思想本身固有的逻辑。所以,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如果在这一点上能端正过来,能够正本清源,那么我觉得对整个宗教正常的发展,尤其是健康的发展,特别是宗教怎么能够为这个社会服务,则是非常有意义的。
  最后,我想讲一点,就是关于唯心、唯物的问题。所谓唯物、唯心的问题,实际上,如果你们读过马克思、恩格斯的书,恩格斯有句话说的是,唯物、唯心只是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什么叫极其有限呢?当你在讨论物质是第一性还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时候,唯物、唯心它才有意义,除了这个范围,谈唯物、唯心是没有意义的。唯物主义它是把物质作为第一性的,那么你能拿出一个物质来吗?在某种意义上讲,物质跟精神都是一样的,都是一种抽象。在讨论整个世界的本源,究竟物质是第一性还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时候,它有个唯物、唯心的区分问题,正如我们把物质作为第一性,同样是一种抽象、一种概括,跟精神抽象为绝对精神和理念,是一样的。如果我们从现实来讲,难道能说你信教以后就不能为这个社会服务了吗?就不能拥护中国共产党了吗?就不能拥护社会主义了吗?客观上也不是这样的。我们在这里讲的所谓宗教,它更大的是给人以精神的动力,特别是在精神境界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做好事,存好心,说好话,我们应该把宗教往这个方向引,把宗教往为社会服务、为个人的身心和谐,人的精神境界提升这个方向上引。而不因为他头脑中有个超自然力、有个神,就认为他不能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如果在马克思的宗教观上不得到澄清,对宗教的健康发展不利,宗教的作用也会受局限。而我有这种思想,这种理解,是我在完整读过马克思全集,做过十几本笔记,特别是梳理了马克思关于宗教认识的历史发展的基础上而得出的结论。因为我不能在这里瞎说,如果说我的观点有什么问题,只能说我对马克思著作、对他思想理解有偏差。我完全认为应该把宗教拿来为我们现当代服务,它对和谐社会建构、精神文明建设和新文化的建设,都是有益的借鉴。而马克思实际上他本意也是这么讲的,并不是像教科书,像苏联的教科书,像我们以前的教科书上对宗教的那种界定,那是种误读。这是我的一点体会!我就先讲这些。

          (黄诚根据录音整理删改,未经本人审阅,文责由整改者自负)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