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文书:清水江“苗疆”社会的世界级文化遗产(第六期)

发布时间: 2013-10-17 浏览次数: 73

        锦屏文书:清水江“苗疆”社会的世界级文化遗产
                  龙令洌

  “层层叠嶂皆茵锦,处处春山似翠屏”,位于贵州东南部大山深处的锦屏,素有“绿色抒情诗”“南方林区皇冠上的明珠”之美称,原始森林随处可见,但如今锦屏最为世人所关注的,不但有漫山遍野的杉木林,更有数万份苗侗村寨数百年历经天灾人祸而保存下来的山林契约文书。尘封的林契文书抖落百年历史的尘烟,闪耀着灿烂的民族文化异彩从远古走来,使锦屏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契约之乡”。
贵州省锦屏县是一个侗族苗族聚居的林业县,是我国南方杉木中心产区和集体林区重点林业县之一,发展林业得天独厚,是我国南方著名的人工林区,生长于此的苗侗人民创造了500年悠久的人工种杉历史,孕育了“杉木之乡”辉煌的木材时代。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朱元璋为围剿婆洞林宽侗苗族农民起义,派官军溯沅江而上进入锦屏境内,被“丛林密茂,古木阴稠,虎豹踞为巢,日月穿不透”的“深山箐野”之景象所震撼,从此锦屏成为明、清朝廷兴修皇宫圣殿广征“皇木”之地,“民木商”也大量涌入,“皇木”“民木”贸易兴起、繁荣,林业商品经济异常繁荣。从明代中期到清乾隆时期,清水江流域的锦屏、天柱及剑河东部、黎平北部等中下游地区,形成了一种较为成熟、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乃至世界林业史上堪称独特的林业生产关系,产生了大量的山林植造、佃山造林、山林管护、木材买卖、木材水运及人工拖运、纠纷调解等民间契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林契文书和珍贵的历史档案。
  如果说锦屏杉木的被发现,缘自明代官军对婆洞林宽起义的围剿,那么,契约文书的现世,则要追溯到1963年8月,当时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杨有赓先生到锦屏苗族聚居的平略镇平鳌村、河口乡文斗、加池村一次田野调查,发现了很多农民家里成捆成扎,历经岁月磨蚀,纸张已经变黄发脆,用汉字写就的山林契约文书,还有一些当年用于木材交易称银的工具和在木材上作记号的印锤。那一次,他收集了200多份契约,锦屏林业契约由此进入学者视野。
  80年代后,杨有赓先生又连续携同远隔重洋的东京外国语大学唐立、武内房司先生造访锦屏这片契约文化沃土。1980年以后,杨有赓陪同日本学者武内房司连续三年到锦屏文斗村、平鳌村考察,平鳌姜于修奉献了600余件林业契约。1995年秋,杨有赓陪同日本国立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唐立博士到锦屏平鳌村,村民献出1000多件林业契约。2001年、2002年、2003年,由唐立、杨有赓、武内房司三人主编的《贵州苗族林业契约文书汇编(1736~1950)》一至三卷本在日本问世,共收录近1657件契约。这是第一次对锦屏契约文书进行的系统整理,向世人展现了一幅幅明清以来以锦屏为中心的清水江流域“苗疆”社会历史发展的写实长卷,也是百年尘封的民间档案——锦屏林契第一次进入国内外学术界视野,引起极大反响。
  法国《欧洲时报》以《锦屏林业契约引起国际关注》为题报道了锦屏林契文书,引起欧洲华人华侨界的轰动。《贵州日报》、贵州电视台和香港《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等几十家报刊媒体相继推出锦屏林业契约文书。贵州电视台《发现贵州》栏目播出 5集林业契约专辑《林业契约背后的故事》。从此,国内外掀起了一场锦屏山林契约文书研究热。
  2001年,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张应强教授到锦屏做田野考察,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与锦屏县政府签订协议,合作征集、整理、研究林业契约,把契约档案的征集和研究引向更深、更广的领域。2004年、2006年中国三联书店前后出版了张应强与胡腾合著的《乡土中国——锦屏》和张应强著述的《木材之流动——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区的市场、权力与社会》。2007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张应强、王宗勋合编的《清水江文书 第1-2辑》共二十三个分册,公布锦屏文书影印件达8000余件,均系在锦屏县境内加池和文斗等苗族村寨征集的,原件均由锦屏县档案馆收藏保护。
2005年3月24日,锦屏县文斗的民间苗族文化学者姜廷化、易遵发先生应西南政法大学陈金全教授邀请走上大学的讲坛作题为《清代苗族民间契约法律文书》的精彩讲座,引起轰动。200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陈金全,杜万华主编的《贵州文斗寨苗族契约法律文书汇编——姜元泽家藏契约文书》,这是专门分类对文斗苗寨收集锦屏文书的影印件公布与楫校整理。2008年人民出版社和中国林业出版社又分别出版了梁聪的《清代清水江下游村寨社会的契约规范与秩序——以文斗苗寨契约文书为中心的研究》和单洪根先生所著的《木材时代——清水江林业史话》。
  在作为独特历史文献被杨有赓等人发现后的几十年里,以单洪根和王宗勋为代表的几位地方有识之士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加入到研究介绍锦屏契约文书的行列,使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及人士逐渐认识到了这些契约文书的现实价值,北京林业大学、中山大学、贵州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贵州民族学院等学术单位不断有学者加入到锦屏文书的研究中来,其中还有沈文嘉、张应强、罗洪洋、龙宇晓、陈金全、徐晓光等人的相关研究最为引人注目。他们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动了相关地方政府对这些民间契约文书保护利用问题的重视。2007年,贵州大学与贵州民族文化宫合作,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的国际文献遗产保护技术规范,运用当前国际最先进的信息科技,成功地研制开发了一套锦屏文书数字典藏系统和保护管理工作平台;并于2008年夏在第十六届国际档案大会上成功举办专题讨论,将锦屏文书作为“世界记忆”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介绍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献遗产保护专家和国际学术界有关人士,使这一重要文献遗产的珍贵价值和保护利用得到了各界更广泛的关注。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锦屏县档案馆就开始启动了山林契约文书征集工作,由于当时群众刚经历土改“烧契”运动不久,收效甚微。1984年1月4日县档案局成立后,开始大规模征集林业契约、家谱等民间档案资料,在平秋镇瑶伯村、河口乡文斗村征集到清乾隆二十八年至宣统六年的林业契约280件。
  1985—2000年,锦屏档案局征集林业契约等地方特色档案工作得到省档案局、黔东南州档案局积极支持、关心,征集林业契约达2875件。
  2001—2004年,县政府与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合作,同意“县档案局与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合作收集研究林业契约的批复”,专门成立县契征办,利用中山大学、省档案局提供征集、研究款近20万元,征集林业契约8000余件,并为中山大学提供复印件。
  在省档案局帮助下,2005年4月县档案馆还专辟“珍贵档案特藏室”专门保存、保管林业契约,并建立相应管理制度。截止2005年底,锦屏县在18个村寨征集到契约原件13666份、山林登记座薄等各种簿册20本、光绪年间编纂的族谱3本。其中,己整理、修复、裱糊、编目、装盒的8303份。
  2006-2009年,锦屏县委、县政府对锦屏文书抢救保护工作非常重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全县管理目标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县财政每年拔出10万无的征集抢救专项经费,县档案馆每年征集数都在6000份以上。
  目前,馆藏在锦屏县档案馆“珍贵档案特藏室”锦屏文书原件达3万余件,己抢救修复1.8万余件,编印《锦屏契约分户复印件汇编》488册,其中年代最早的契约是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形成的“杨香保、杨笼保将九白冲祖父山卖给庙吾寨陆现宗、陆现卿契”;最晚的一份签订日期是1950年。保存最完好、幅面最长、字数最多的是2005年元月征集到的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形成的“黎平府开泰县正堂加五级纪録十次贾右照给培亮寨民人范国瑞、生员范国璠的山林田土管业执照”,长208厘米、宽52.8厘米,共101列2888字,盖“贵州黎平府开泰县印”官印,堪称“镇馆之宝”。2008年11月19日,剑河县征集到一份立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的《分家契》,专家鉴定后认为这是目前征集到的最早的锦屏文书资料。近日,在锦屏县境内又惊喜地发现了3件珍藏在民间的已有400多年历史的锦屏文书,分别形成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和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这份立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的人命案调处协议书,迄今已450多年,是国内第一次发现明代最早纸质类的锦屏文书,填补了锦屏文书征集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现存最早的石刻类“锦屏文书”是锦屏县敦寨镇龙池村形成于南宋景定二年(1261年)诸葛洞石刻。石刻上的《诫谕文》及其旁边的三首诗,反映了当年当地农民与统治者斗争的壮烈场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此外还有,清代乾隆年间《莲花山集》、光绪年间《贵州不缠足会条约》,清代苗族作家龙绍讷《亮川集》和《龙氏迪光录》,清代湘军苗族将领、首破太平天国首府南京城的贵州唯一载入清王朝《将军录》的朱洪章的《从戎记略》等大量珍贵史料。
  在已收集到的契约中,从地点来看,苗族居住的加池、平鳌、文斗、瑶光等地,约为总数的80%;侗族居住的小江、魁胆、瑶白等地的契约,则占16%;约有4%的契约来自汉族聚居的隆里、新化等地。据调查显示,契约文书在锦屏民间保存密度非常大,每平方公里平均就有60份,几乎每户农家都有珍藏,少则几十份,多则数百上千份,总数不下10万件,锦屏县档案局仅在河口乡加池村姜绍卿一家,就征集到了1118份契约。目前所发现的契约大多数是纸契,但也有少量石契、皮契、布契等,主要有以下几种:山林土地权属买卖契;房屋、宅基地、水塘、菜园权属买卖契;山林土地、房屋、宅基地、水塘、菜园等家产析分及传承记录契;合伙造林、佃山造林、山林管护、山林经营契;山林土地权属纠纷诉讼文书、调解裁决文书;生态环境保护契;家庭收支登记簿(册);乡村民俗文化记录、家(族)谱;官府文件、村规民俗等。除了数以万计的契约文书以外,在锦屏民间现存史料中,还有数以千计散落在各个村寨的碑刻、摩崖文字,这些文字记载的内容正好是锦屏文书的补充,两者相互印证,完整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状况。
  2005年7月17日,被国内外学者誉为“看得见历史的苗寨”、“民族环保第一村”的文斗上寨村一把无情山火,烧掉了几十户人家,也烧毁了3000至4000份林业契约。锦屏高温高湿的自然环境,林区本身的火患、火灾和烟熏虫蛀,农户简陋的保管条件,让那些以一家一户形式保存下来的契约,遭遇霉变氧化、虫蛀鼠咬,加之人为毁坏、流失等原因,如土改、“文革”时期,契约被视为封建糟粕而被强制清收烧毁,存留至今的契约文书数量远远低于历代形成的总量。调查显示,目前幸免于难散存民间的近10万件契约大都处于濒危状态,“锦屏林业契约”这一珍贵的清水江流域民间文化遗存正在急剧消亡。专家学者呼吁,应当对这份独特的民族学术瑰宝和翔实的历史研究素材进行抢救与保护。
  2002年3月,英国牛津大学和我国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及北京三联书店的历史学、人类学、文化学、民俗学、文献学的专家学者组成中英联合田野作业考察组,到锦屏进行民间契约与传统村落专题考察,给予林契极高的学术价值评价。
  牛津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柯大卫说:“锦屏契约非常珍贵,像这样大量、系统地反映一个地方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契约在中国少有,在世界上也不多见,完全有基础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
  厦门大学郑振满教授说:“锦屏的林业契约十分完整也很罕见,而且几乎家家都有,过去从未见过,令人震撼。”
  贵州省政协委员陈汉彬说:“如此狭小的区域内,发现如此翔实的原始文献,在中国文献发展史上也属罕见,锦屏文书的文献和历史价值不言而喻。”
“可以深信,清水江锦屏等县的林业契约文化将成为黔学的一门显学。”台湾著名黔藉作家、文学史家姜穆先生回黔省亲时曾多次这样说。
72岁高龄的北大中文系教授段宝林认为:“林业契约是国宝,要加强保护,要注重调查研究契约的非物质文化内涵”。
  2006年1月9日,贵州大学文化书院张新民教授认为:“锦屏林业契约是明代以来,保存在民间的珍贵资料,价值之高、数量之大、甚至不在敦煌文献和徽州文书之下”。
专家们认为, 锦屏文书作为以锦屏林业契约为主要内容,反映以贵州省锦屏县为中心的清水江中下游地区苗侗社会明清以来林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民族习惯、生态环保、区域经济、民俗文化、社会发展变迁的原始记载(包含相印证的碑刻与实物档案等),是我国现今保存最完整、最系统、最集中的历史文献,是贵州乃至西南的林业经济、林业社会及林业生态的珍贵文献遗产,主要记录了私有制时期林业资源的培植、管理、经营及收益分配的做法、经验,对当今林业体制改革,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具有现实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是林学、农学、经济学、民族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人文学、生态环境学、档案学等诸多学科研究的重要档案史料,堪称继故宫博物院的清代文献和安徽“徽州文书”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珍贵历史文献,它填补了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几项空白:一是少数民族地区封建契约文书的空白,二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缺少反映林业生产关系的历史文献的空白;三是没有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用汉民族文字反映和记载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空白。
  “锦屏文书”是锦屏、是黔东南、是贵州省乃至全人类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必将成为贵州省最有前途的文化品牌。国务委员陈至立和贵州省省委、省政府石宗源、林树森、王富玉等领导先后对“锦屏文书”的征集、保护与研究开发专门作出重要批示,现在“锦屏林业契约”已被国家档案局列入“全国重点档案抢救”和《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候选名录,并正在积极争取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正式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等项目。
  2005年初,致公党贵州省委专门就契约文书向省政协九届三次会议提《交关于抢救“锦屏文书”的建议》提案:以新的“锦屏文书”概念取代原先“锦屏林业契约文书”的概念,把锦屏周边的天柱、黎平、剑河、三穗等四县的契约、账簿、诉讼词等原始文献材料都纳入征集保护范围。为加强对锦屏文书的征集、保护与研究,贵州省政府专门成立了锦屏文书抢救保护工作领导小组,锦屏文书抢救保护工作由民间、学术机构的自发组织,走上以政府机构统一部署的工作轨道。
  现在,黔东南州锦屏、天柱、三穗、黎平、剑河等5县已征集进馆保护锦屏文书达50000多件,其中锦屏30000多件。2006年,中央、省、州下拨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经费补助资金50万元给锦屏县档案局,实施“锦屏文书特藏库馆技改工程”已投入使用,锦屏文书馆藏保护与研发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同时,投资规模达1782万元(中央预算内投资600万元,地方投资1182万元)的锦屏文书特藏馆建设项目几经易址,最终选定在锦屏清水江与小江汇流处的县城状元街, 处于两座风雨桥“一桥跨双江”景观的交汇点,与当地名胜古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飞山庙隔江相望,目前场地清理、拆迁已经结束,设计方案经通过多次会审以求优中选优,可望在2009年底前破土动工,建成后将成为提升锦屏旅游文化品位的一大新景观,一座体现贵州林业文化、清水江“木商文化”和锦屏“杉木之乡”特色的标志性建筑。
  尘封“苗疆”民间社会数百年的“锦屏文书”,这本“巨著”今天正在被一页页地翻开,其深厚宏博的历史底蕴将被进一步发掘,以万千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