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顺乃至贵州的历史人物画卷中,赵侃作为安顺的第一位进士,作为安顺率先任职京师的官员,作为安顺最早身受皇帝赐祭葬的大臣,以其特殊的经历和特有的历史地位,成为古安顺引人瞩目的人物。然而以记史周详而著称的《明史》却未有片言只语关于赵侃生平事迹的记录。何以竟把这位出身于僻壤荒徼的佼佼者遗漏掉呢?也许是史家无法对车载斗量的众多人物一一尽述吧!
检索史料,记录赵侃经历最早的地方志书是产生于明代的《贵州图经》,此后明万历《贵州通志》也有记载,但均叙述简略,只能给人窥管之见。现今能看到的资料中,只有清咸丰《安顺府志》、清同治《黔诗纪略》、民国《贵州通志》等书籍所保存的材料对赵侃的情况反映得较全面。综合考察这些史料,对赵侃的生平经历可以勾勒出一个粗线条的轮廓。
赵侃究竟生于何时?由于史料未曾记录,只能从他的卒年进行推算。史料均言赵侃殁于明成化辛丑(公元1481年)五月二十七日,享年58岁,由此向前推算,赵侃大约生于永乐癸卯年(公元1423年)。他的籍贯为苏州嘉定,曾祖父赵文政于明洪武初年随军征讨云南就留戍普定卫(今安顺城),后家人便定居于普定。他的祖父赵兴甫和父亲赵华、母亲董氏常常施恩于人而不加宣扬,史称有“隐德”。夙好的家风,对赵侃的成长影响甚大,培植了他正直的人生品格。赵侃是赵华的幼子,年幼时,母亲董氏便丧故,其父赵华娶继母朱氏后不久亦病卒,全赖长兄赵伟抚育成人。这样的人生经历,使赵侃自幼就养成了坚强刚毅的个性。关于赵侃的字,《贵州图经》、万历《贵州通志》、《黔诗纪略》等均记为“至刚”,唯有咸丰《安顺府志·人物志·乡贤》称为“虞廷”。为何记载不一?也许“至刚”是赵侃考中进士涉足仕途后改称的,而“虞廷”则源自《赵氏家谱》,是其父赵华给他所取的字。赵侃为安顺名士,《安顺府志》便以其最先用的字记入。从古人取名和取字的习惯看,字与名在意义上常常关联。“侃”字有“刚直”、“和乐”的含义,
“至刚”与“侃”的第一个词义相同;“虞廷”,指虞舜的朝廷。相传虞舜为古代的圣明之主,古代常用来作为“圣朝”的代称,“圣朝”为太平盛世,所以“虞廷”与“侃”的第二个词相关联。古人有两个字的情况是常见的。
生活在特别重视科举的明代,出身于世敦儒业的家庭,赵侃自幼就受到很好的文化熏染,追求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标,以金榜题名,直至为官治理天下为己任。《黔诗纪略》说他为学“资性兼人”、“书无不记”。明代宗朱祈钰景泰庚午(公元1450年),赵侃参加云南乡试,以明经中第二名。对于赵侃中举的年代,《贵州图经》记为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但据周原《忠顺大夫通政使司右通政赵公神道碑铭》所言,应为景泰庚午(公元1450年)举人。周原与赵侃之子赵谷同朝为官,而赵谷请周原作碑铭,自会向周原提供赵侃的基本情况,周原所记应该是可信的。乡试中举后,赵侃便养晦于京师,学问愈加精进广博。此次乡试,平坝卫卫兰中第三,普定卫张清中第四。他们和赵侃均与兴隆卫周瑛、宣慰司钟震享有文名,被称为当时贵州乡科之盛。至于赵侃中进仕于何时,一般史料均以为是天顺甲申年(公元1464年),但咸丰《安顺府志·人物志·置科本末》则云:“天顺七年,赐普定卫赵侃进士,安顺有进士之始。”这与《贵州图经》、商辂《书赵给事二亲所受敕命后》、周原《忠顺大夫通政使司右通政赵公神道碑铭》诸史料所记在时间上出入一个年头。天顺八年,其干支为甲申,即公元1464年,这一年,明英宗朱祈镇驾崩,宪宗朱见深立,故史家记载有歧说。查《安顺府志·人物志·文选举谱·进士》,赵侃为“癸未科彭教榜”进士,癸未为天顺七年。《安顺府志·人物志·乡贤》又记为“天顺甲申进士”,与同书中的《置科本末》、《文选举谱》所记不同。据明《登科总目》,英宗甲申年未进行进士科考,否则《安顺府志·人物志·文选举谱·进士》条下不会言之凿凿地记下 “癸未科彭教榜”之语。民国《续修安顺府志·选举志》沿用《安顺府志·文选举谱》之说记为“天顺七年癸未科彭教榜”进士。又,《明清安顺风物诗文注评》第37页《郭贵母墓志铭》一文的题解中称赵侃为“天顺甲戌进士”,其中“甲戌”实为“甲申”之误讹。天顺为明英宗的年号,首尾共八年,其干支为:“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无“甲戌”年。明代宗朱祈钰景泰间有甲戌年,即公元1454年,而景泰时期赵侃只中举人,未中进士。明武宗正德间的甲戌年,即公元1514年,此时赵侃早已殁。
对于赵侃的政绩,《贵州图经》称他“忠谨鲠直”、“时政得失,军民利害,累形章疏,率先举行”,又《黔诗纪略·卷之二·赵通政一首》的题解部分又云:“至刚当言路,挺直不阿,举弹无所避,权倖畏惮,风裁凛然”,说明他是一位勤政爱民,忠于职守,坦诚直率的朝臣。赵侃自1463年中进士至成化辛丑(公元1481年)五月二十七日殁,在朝为官共18载。最初由进士拜征仕郎,再升吏科给事中,后累官至都给事中。由《明故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郭贵母郭太夫人李氏墓志铭》中的“赐进士第征仕郎吏科左给事中姑苏赵侃至刚撰文”句而知赵侃还任过吏科左给事中。《明清安顺风物诗文注评》误“征仕郎”为“征侍郎”。按明代官制,吏科设有都给事中一人,左右给事中各一人,给事中若干人,负责抄发章疏、侍从规谏和稽察弊误的工作,权力较大,有驳正制敕违失之权。在任期间,赵侃对大臣不公正的言行和朝觐官弄虚舞弊的行为,疾言厉色,弹劾从不留情面。推选官员,以是否有贤才为准的。关注民瘼疾苦,屡屡提出弭灾保难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建议。明成化15年(公元1479年),通政使司右通政缺员,明宪宗朱见深亲自提名赵侃继任。排印本《续修安顺府志·选举志·文选举谱·进士》记为:“赵侃,官至左通政”,实沿用《安顺府志·人物志·进士》上的说法。据《贵州图经》、周原《忠顺大夫通政使司右通政赵公神道碑铭》、万历《贵州通志》、《黔诗纪略》等书所言,赵侃未任过“左通政”,只任过“右通政”。《贵州图经》记云:“升通政司右通政,兼掌五经诰命事。终于官,朝廷赐以谕祭”,万历《贵州通志》所记与此相同。对此,《明清安顺风物诗文注评》上则断为:“升通政司右通政兼掌五军,诰命终于官”,实为“兼掌五军诰命事,终于官”之误断,且脱漏了“事”字。所谓“掌五军诰命事”,就是负责军中将士封赏的核查、诏拟等事务。后宪宗又进推赵侃为中质大夫,朝中之人皆以用人得当相庆贺。赵侃为名臣巨人,手握重柄而从不矜耀,处理公务毫不苟同,耿耿心怀昭如日月,故周原《忠顺大夫通政使司右通政赵公神道碑铭》赞云:“公位金紫,恪职不懈。”又云:“居官谨饬谦抑,无纤毫过差,朝廷内外无闲言。”
赵侃还是一个关爱家庭,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士大夫。成化庚寅(公元1470年),继母朱氏病故,赵侃居丧哀恸恻惧,乡人为其孝心所动,皆以为大孝。赵侃有子女二人,其女嫁普定卫指挥王璘,其子赵谷在他的潜心教育下中进士,于弘治庚申(公元1500年)以贤俊授奉训大夫任云南马龙州知州,后官拜五品大夫衔,得佩银鱼铜符。赵谷之子赵愈,资器宏伟,凭军功升至普定卫指挥使。赵侃与乡人交游,从不以显贵自恃,对人总是心平气和,从不颐指气使,因此《安顺府志·人物志》列之入乡贤,视为一方之德厚长者。对于他的家世遗风与功业德行,周原所作的铭文赞云:“有美赵氏,世德昭融。厥分延蔓,爰及于公;发身进士,名显位荣。黄门清要,银台穹隆;敬恭朝夕,蹇蹇匪躬。曰父曰母,褒嘉攸同。嗟嗟夫子,既孝既忠;含真种德,源裕本丰。公亦有子,媲绍父风;受厘食报,天听惟聪。岐山有丘,佳气郁葱;彼岐之下,惟公之宫。系綷有石,刻词于中;式昭公后,嗣庆无穷!”赵氏确实是具有中国传统士大夫家风和儒家人格风范的一方名宿。
赵侃主要活动于景泰、天顺、成化三朝,在英宗、宪宗两朝为官,殁于官任上。赵侃倍受宪宗朱见深清睐,死后,宪宗曾遣布政使司左参政刘本前往谕祭。祭文云:“惟尔发身贤科,擢官近侍,服劳有年,才猷茂勚。既迁职银台,乃殚心于所事;顾委任之方隆,何一疾而遽逝?爰推恤典,特赐以祭。尔灵不昧,尚克歆慰?”文中肯定了赵侃的才能和勋绩,对赵侃的过早逝世深表惋惜。如此恩渥,在安顺的历史人物中是罕见的。据《安顺府志·地理志·古迹》所记,赵侃墓在安顺城南旗山的左面,墓旁镌有明谕祭文和封诰文。旗山,今已不可考;封诰文,史籍未收,已不可见。
赵侃为文有奇气,所作《优恤边军》、《陈时政八事》、《进退不公》等奏章都是经济急务之论谈,于朝廷治国多有补裨,寅僚对他的见识十分叹服。还有出土于安顺西门外龙井山的《明故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郭贵母郭太夫人李氏墓志铭》一文,是为友人郭贵之母所作的墓志铭文。赵侃的诗歌,《黔诗纪略》仅录有一首,题目为《送邓宗器出守程番》,诗云:“使君五马出牂州,争颂朝廷简任优。今日头兰还郡县,往时豚竹费戈矛。自缘妙手多长策,好藉绥边展大猷。早晚政成行报最,紞如应更挽公留。”这是一首赠别诗。邓宗器,名廷瓒,巴陵(今湖南岳阳)人,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进士,由淳安县迁太仆丞,又擢为程番知府。诗歌表达了对友人的真挚祝福和依依惜别之情,于劲飒之中又不失纡徐宛曲。
在明代前期,在贵州建省数十年之间,赵侃不仅是安顺任职京师官位最高的官员,也是贵州在京师为官,位列九卿之一的官员。他成为安顺的第一个进士,对安顺的学风具有开风气之功,说明安顺的文化受到了中原文化的浸染,安顺知识阶层已渐渐接受传统儒学的熏陶,并且已经初见成效。自此,安顺城的文士习尚为之大变,安顺的官学和私学在办学机制方面也渐有转变,由尚实用而趋于向成就功名演化,为后来在贵州省举行乡试打下基础。因此,赵侃是安顺乃至贵州建省以后走向中央朝廷执掌权柄的重要人物,是安顺学风转化的推进者,在安顺乃至贵州的历史人物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