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智旭的“唯心净土”说(第三辑)

发布时间: 2013-10-17 浏览次数: 119

  唯心净土,指净土唯心所变,在众生心内。南宋以后,随着诸宗的日趋融合,唯心净土说也为诸宗所共谈。作为净土宗九祖的智旭,力倡持名念佛,往生净土。一方面认为,他认为极乐净土为阿弥陀佛说法、教化之处,所以是实有之净土;另一方面,极乐净土不出众生现前一念心之外,所以是唯心之净土;实有净土与唯心净土只是净土的一体两面,不能离净土而谈唯心,也不能离唯心而说净土。



            一、一念三千与唯心净土



  天台宗主一念三千之说,认为众生现前一念具足十界三千性相,佛界乃至地狱界皆是此一念心中所本具,所以净土并非存在于心外。慈云遵式《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云:“今但直决疑情,令知净土百宝庄严九品因果,并在众生介尔心中,理性具足方得。今日往生事用随愿自然,是则旁罗十方不离当念,往来法界正协唯心。”[1]此是以理具、事造两重三千释唯心净土义。知礼《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第一云:“若此观门及般舟三昧,托彼安养依正之境,用微妙观,专就弥陀,显真佛体。虽托彼境,须知依正同居一心,心性遍周,无法不造,无法不具。若一毫法从心外生,则不名为大乘观也。行者应知,据乎心性观彼依正,依正可彰;托彼依正,观于心性,心性易发。所言心性具一切法,造一切法者,实无能具、所具,能造、所造。即心是法,即法是心,能造因缘及所造法,皆悉当处全是心性。”[2]虽说理具、事造两重三千,但实无能所之别,心即是法,法即是心,净土依正全体是心。以唯心之理观净土依正庄严,则能彰显净土依正庄严;托净土依正庄严而观心性,则能悟唯心之理。

  “一念三千”,是指众生当下一念即具足三千世间诸法性相,所以净土不出当下一念。《灵峰宗论》卷第二之四“示谢在之”云:“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现在无际。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谓无;应用千变万化,而不可谓有。三世诸佛,一切众生,从无二体。十方虚空,刹尘差别,皆吾心所现之相分耳。是故四种净土,皆不在心外,乃名唯心。谓极乐不即唯心,则西方岂在心外,而吾心岂局东方者哉?”[3]一念心性,虽然觅之了不可得,却非断灭;应用千变万化,却非实有。所以此一念心性,非有非无而即有即无。诸佛众生刹尘差别,都是从此心所出,都是此心所现之相分。不但娑婆世界即是唯心所现,西方净土也不出此心外。

  从一心三观而言,“顾惟现前一念心性,觅不可得,是即空义;炳现万法,是即假义;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是即中义。”[4]迷心即空,为见思惑;迷心即假,为尘沙惑;迷心即中,为无明惑。既有三惑,则四土亦秽。若一心念佛,不计我我所,即显空义;随念佛时,佛随心现,知十界皆唯心造,即显假义;不但是心作佛,而且是心是佛,即显中义。若一心三义显,则能圆破见思、尘沙、无明三惑,圆满清净四种佛土。于无次第中假说次第,则观行破惑,同居土净;相似破惑,方便土净;分证破惑,实报土净;究竟破惑,常寂光土永得清净。又空假中三观非一非三,而一而三,不纵横不并别,不可思议,名秘密藏。“阿弥陀佛先证此也,一切众生久迷此也。吾人现前注念此也,是谓念佛三昧,是谓心净土净。”[5]



            二、万法唯识与唯心净土



  唯识学倡万法唯识,认为净土为识所变现,如来无漏心变无漏土,凡夫有漏心变有漏土,所观之佛也是众生自心所变影像之相。怀感《释净土群疑论》卷第一云:“当用此心观彼佛时,阿弥陀佛为本性相。众生观心缘彼如来,不能心外见佛真相。当观心变作影像相,是影像相名曰相分,能观之心是于见分。见相两分皆不离于自证分。见分之力能现相分,故名是心作佛也。此相分即是自证分心,无别有体,故名是心是佛。欲观如来一切功德,皆用自心所变影像,故名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也。或由心想修种种行,为万德因名正遍知海从心想生。”[6]众生所观佛相,只是自心所变的影像相,而不是本质相。此相分依见分所现,名为是心作佛;相分体性即是自证分,名为是心是佛。

  智旭承怀感之说,认为诸佛心内众生之身土,不论净秽,皆是无漏识上所变现,纯善无漏因缘所生,为道谛所摄,所以名为无漏相分。《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卷第十云:“夫佛变净土,纯善无漏,固无论已。佛变秽土,乃从众生三法因缘引生,所以识相不必皆同。然在如来分中,虽现九法界影,而九法界影亦皆纯善无漏所摄,所谓三千果成咸称常乐,岂不信哉?”[7]《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卷第十亦云:“一者大悲愿力,同流九界,变为九界蕴处界相,如其所应,或同无漏,或同有漏,或同小善,或同不善,或同有覆无覆二种无记,而皆无漏善种所生,正是巧用性恶法门,故一切诸法无非佛法也。二者九界有漏不善无记相等以为本质,变起佛识无漏相分,所谓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者也。”[8]佛所变净土的纯善无漏因缘,是以无垢识中本具十界性相为因,悲智行愿及一切众生机感为缘。如果众生入人法二空观,则其意、识、法之三界,便与诸佛同共无漏;如果未入二空观智,则其蕴处界都是有漏所摄。诸佛托此众生有漏无漏本质,变为无漏相分。

  而众生心内诸佛之身土,为有漏识上所变现,纯从有漏因缘所生,为苦集所摄,所以名为有漏相分。《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卷第十云:“夫生见秽土,纯属有漏,固无论已。生见净秽两土及诸佛身,乃从诸佛示现三性三法因缘引生,所以识相不必皆同。然在众生分中,虽睹佛身土影,而佛身土影皆是有漏所摄,所谓三千在理,同名无明,岂不信哉?”[9]所谓有漏因缘,众生异熟识中本具十界性相为因,不离烦恼所知二障的闻思修慧及诸福行为缘。而众生心内诸佛,蕴处界皆善无漏;众生心内三乘圣众,则意、识、法三界属无漏,前十五界属有漏。而众生托此四圣无漏有漏本质,变为有漏相分。

  凡圣同居土若在众生分中,则是有漏相分;若在诸佛分中,则是无漏相分。《占察善恶业报经疏》卷上云:“由诸佛心内众生,修德有功,故能感于众生心内之佛,为示妙境;由众生心内之佛性德圆证,故能应于诸佛心内众生,令见道场。只此道场,若在诸佛分中,则是无漏相分;若在众生分中,则是有漏相分也。是故同居秽土,众生本质恒是有漏,佛托众生有漏本质所变相分恒是无漏,同能变识是无漏故;无碍道场,诸佛本质恒是无漏,众生托佛无漏本质所变相分恒是有漏,同能变识是有漏故。离却佛及众生之心,则有漏无漏若质若影皆不可得,故云一切唯心,唯是一实境界也。”[10]而不论有漏无漏,皆是唯心所现,以心为体,所以说为唯心净土。又一切众生共相识种所变器世界,是各自第八识的相分境,互为增上缘,互为质影。虽然和合似一,而实各得全体以为依报。

  虽然诸佛心内众生之心为无漏相分,众生心内诸佛之心为有漏相分,但是诸佛不能令众生之心即证无漏,众生也不能令彼诸佛之心还成有漏。为什么呢?《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卷第七云:“何有少法能取余法,不过还取自相分耳。既不能亲缘他心,但缘自所变相,则知亦决不能亲缘五尘本质,但缘自所变相而已。”[11]诸佛心内众生之心为诸佛八识相分,众生心内诸佛之心也为众生八识相分,均是缘自心所变的影像相,所以诸佛不能令众生之心即证无漏,众生也不能令彼诸佛之心还成有漏。



            三、心净土净与唯心净土



  禅宗认为若能了悟之心,即能证得“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云:“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12]若直了心性,则即心即佛,明自心处,即是净土。

  既然净土不在心外、心外无有净土,那么心若清净土亦清净,即《维摩诘所说经》所说“心净则佛土净”。智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空论》云:“是故诸佛心内种种众生,还依净心之业,随其修力,生于众生心内诸佛土中。所谓五浊障轻生同居净,体法断惑生方便净,圆妙三观生实报净,究竟智断生寂光净。如此能化所化,能生所生,皆唯心故,性离造作。” [13]五浊轻者入凡圣同居净土,体空巧度者入方便有余净土,一心三观者入实报无障碍净土,究竟满证者入常寂光净土。若从自觉觉他而言,“自心无明究竟永尽,即庄严常寂光土毕竟清静;若为摄化自心菩萨众生,故庄严实报土令得清静;若为摄化自心二乘众生,故庄严方便土令得清净;若为摄化自心六凡众生,故庄严同居土令得清净。” [14]能化所化,能生所生,皆唯是一心。若达心外无土,净心即是净土,终日庄严而无庄严之相可取,亦无庄严之相可着,则是《金刚经》“是名庄严”义;若不达唯心,妄谓心外有土可施庄严,有相有为,则是《金刚经》“即非庄严”义。[15]

  依《楞严经》,净土不在真心之外。《灵峰宗论》卷第六之三“莲漏清音序”云:“而昧者一迷缘影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所现物。是故西方极乐世界,即唯心净土;现在乐邦教主,即自性弥陀。四明《妙宗钞》云,应佛显,本性明,托外义成,唯心观立。岂似愚人,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遂置十万亿刹于心性之外哉!”[16]众生不识唯心净土,是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而不知十方法界、诸佛净土皆是真心所现。



            四、结语



  智旭从禅教一致、性相不二出发,分别以天台宗的一念三千、唯识学的万法唯识、禅宗的心净土净说对唯心净土进行了融会贯通。智旭对唯心净土说的融通,主要是批评那种执着唯心净土,认为常寂光土为断空、西方净土是权说的看法。智旭认为此种人不知事理相即、心土不二之理,离净土而谈唯心,舍弥陀而言本性,“横隔自他,割裂事理,如实料简,仅成恶取空见。”[17]心即是土、土即是心,不能离土谈心、离心说土。若以唯心净土之说,执净土为虚无,以净土不必生,实是以唯心理夺往生事,必成恶取空见。



--------------------------------------------------------------------------------

[1] 《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大藏经》第47卷,第147页上。

[2] 《观无量佛经疏妙宗钞》卷第一,《大藏经》第37卷,第165页中。

[3] 《灵峰宗论》卷第二,《大藏经补续》第23册,第534页。

[4] 《灵峰宗论》卷第六,《大藏经补续》第23册,第692页。

[5] 《灵峰宗论》卷第六,《大藏经补续》第23册,第693页。

[6] 《释净土群疑论》卷第一,《大藏经》第47卷,第66页上。

[7] 《成唯识论观新法要》卷第十,《卐续藏经》第82册,第703页上。

[8] 《成唯识论观新法要》卷第十,《卐续藏经》第82册,第695页下。

[9] 《成唯识论观新法要》卷第十,《卐续藏经》第82册,第703页下。

[10] 《占察善恶业报经疏》卷上,《卐续藏经》第35册,第133页。

[11] 《成唯识论观新法要》卷第七,《卐续藏经》第82册,第596页下-597页上。

[12]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经》第48卷,第352页上。

[13]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破空论》,《卐续藏经》第39册,第276页上。

[14]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破空论》,《卐续藏经》第39册,第276页上。

[15]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破空论》,《卐续藏经》第39册,第276-277页。

[16] 《灵峰宗论》卷第六,《大藏经补续》第23册,第692页。

[17] 《灵峰宗论》卷第七,《大藏经补续》第23册,第736页。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