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记
1508年王阳明谪居贵州龙场悟道,次年(1509)即在其讲学活动中提出“知行合一”之说。中国古代总是以“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来表达文化的转型与重兴,故去年以来,贵州学术界便陆续举行了一系列与纪念王阳明龙场悟道五百周年有关的学术研讨活动。本刊的“阳明学研究”专栏即择取了部分佳文予以揭载,或许亦可视为纪念活动的继续,希望能引发更多涉及心学讨论的话题。具体而言,刘聪分析了王阳明的“四句教”,王路平评述了“知行合一”说,卢祥运疏理了心学传习与释老的分判,诸如此类的问题虽然都是学术界长期研究的热点,但我们仍希望能依据现代性的阐释,从中挖掘更多的思想资源,使古老的命题重新发生命活力的时代新意义。
重建中国文化不是一句空话,必须从基本的学理入手,将长期淆混的价值重新厘清,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实践行为。简孝平从华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必然性维度,重新诠释了“鲧禹治水”事件的内在核心意义,便极有裨于重新理解民族自我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价值积累过程,看到价值扎根民族文化心理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化基础。其他类似的实证研究尚有龚妮丽、涂耀威、刘炜等人的文章,均不妨相互参照循序以阅。
生死智慧的讨论自明代以来,便逐渐成为儒释道三家共同关心的题域。郑晓江的宏文《“真人不死”与“出离生死”》便以李贽为个案,讨论了他亦儒亦道亦佛,又非儒非道非佛的生死观,从中不难看出儒释道三家融合会通的历史发展大脉络,为我们今天在更大的世界范围谋求综合创新提供合理有用的借鉴。生死智慧的讨论关涉社会人生及历史文化多方面的复杂问题,也是本刊长期关心的重要研究题域,已拟定今年下半年召开相应的学术讨论会,并祈盼更多的读者惠赐佳文。
大小传统同时兼顾并重是本刊的一贯旨趣,目的无非是想从更广阔的视域还原中国历史文化的完整性真实。李万生通过田野作业揭示乡土教育的重要性;马国君凭借文献资料总结历代中央王朝开发云贵高原所引发的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变迁;龙正清比勘汉彝两种文献以帮助我们走进夜郎国史;刘峰透过苗族婚姻生活分析国家与社会互动过程中的文化调适,都值得认真一读。其余如曹端波、张新民、史达宁等人的文章,都涉及区域史或民族史的一些重大问题,从中亦可看出小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故借此机会一并向读者推荐。
本刊一贯关注学术动态的发展,故特别登载了万光军有关孟子研究回顾的专文,以及陆永胜涉及王阳明龙场悟道五百周年学术纪念研讨会的综述。栏目的设定必须依靠稿源,但有关学术动态或争鸣商榷的文章,总是属于刊物同仁优先考虑揭载的范畴。
2009年6月25日
于贵州省中华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