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贵州大学北阿学院“Hi, Lora!博士村长”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4-24浏览次数:10

“IP+农业”——他们以罗甸火龙果产业为核心,打造“Lora”IP形象,通过创意设计赋予农产品文化附加值。在罗甸火龙果节期间推出“Lora”拟人化角色的形象品牌,将火龙果从单一农产品升级为文旅符号,以此推动农业观光、采摘体验等业态发展。

“Hi, Lora!博士村长”项目团队在罗甸县开展实践活动。

“IP+文化”——他们聚焦苗族、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团队深入罗甸佳乐服饰等企业,挖掘扎染、土布制作技艺,将非遗元素融入IP设计。

“IP+旅游”——他们以罗甸大小井景区为核心,探索“IP+旅游”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

他们是谁?他们是贵州大学北阿拉巴马国际工程技术学院“Hi, Lora!博士村长”项目团队。

为服务多彩贵州文化强省建设战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近日,贵州大学北阿拉巴马国际工程技术学院的“Hi, Lora!”罗甸火龙果实践队赴黔南州罗甸县开启社会实践活动。

“Hi, Lora!博士村长”项目团队在罗甸县大小井景区调研。

“项目团队在罗甸县实践的农文旅项目得到黔南州及罗甸县文旅部门的认可和肯定。”贵州大学北阿拉巴马国际工程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帅佳告诉记者,学院的“Hi, Lora!博士村长”项目团队从2023年以来,一直扎根在黔南州罗甸县,以“IP+”模式赋能当地农文旅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贵州大学北阿拉巴马国际工程技术学院在读研究生、2023级“Hi, Lora!博士村长”项目团队队长高嘉淇说,他们结合罗甸火龙果,苗族、布依族文化和“大小井”景区,推出了“Lora(罗拉)”的农文旅IP,旨在通过拟人化数字角色设定(乡村振兴小使者)赋予农文旅IP传播的生命力。

“我作为‘Lora’IP品牌设计项目的发起人,在项目中扮演了创意设计、跨学科协作与团队统筹的多重角色。”高嘉淇主导的“Lora”IP从头脑风暴到设计成形,她收获满满,“我们深度调研罗甸县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火龙果产业特征,通过把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语言的形式,将布依族百褶裙纹理转化为火龙果的果皮质感,打造出兼具文化内涵与商业价值的IP形象。”

同样是2023级“Hi, Lora!博士村长”项目团队成员、机械专业工业设计工程方向研究生陈泓汝说,他们以“IP+”创新模式助力罗甸县乡村振兴,在实践中探索“文化挖掘—产业融合—品牌传播”的全链条实践路径。

“Hi, Lora!博士村长”项目团队设计的宣传册。

“从课堂上的工业软件到田间地头的产品落地,我深刻体会到工业设计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这种‘把图纸画在土地上’的经历,让我真正理解了‘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意,也坚定了我以设计创新服务西部发展的信念。”陈泓汝表示。

2024级“Hi, Lora!博士村长”项目队长封金岩说,从去年开始,他们从宣传影片制作、购物小程序开发及中英文直播带货三个方面着手,通过团队的努力,进一步提升了罗甸火龙果品牌的知名度、促进了罗甸火龙果的销售和有效推动了乡村振兴。

贵州大学北阿拉巴马国际工程技术学院24级本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2班的胡木森也是“Hi, Lora!博士村长”项目团队的成员之一。他说,作为一名本科生,参与“Hi, Lora!博士村长”项目实践是他读大学以来最难忘的经历,他主要是负责“Lora”表情包设计的相关工作。

“Hi, Lora!博士村长”项目团队开展实践活动时合影。

胡木森补充道,在探索AI赋能时,他学习AI图像生成和数据分析技术,借助AI生成多样“Lora”形象,根据数据优化设计,提高设计效率和精准度,拓展了专业技能边界。

贵州大学北阿拉巴马国际工程技术学院语言文化发展中心负责人卢青告诉记者,“Hi, Lora!博士村长”项目团队有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和外籍教师。“我们团队外籍教师较多,在景区的语言标识(主要以英语为主)方面有很大的优势,目前正在‘大小井’景区开展这项工作。”

“目前,贵州正奋力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有太多的景区需要标注多种语言,这将是我们‘Hi, Lora!博士村长’项目下一步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卢青表示。

“Hi, Lora!博士村长”受到了黔南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的高度重视,明确提出,希望团队能持续在推动黔南州文旅传播、农业产业融合、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志愿者服务等方面发力,赋能“生态旅游+特色农业”,共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胡木森、叶凌希、贵州教育报记者熊江睿)

编辑:冯月成 韩晓梅

责编:岳莹

编审:丁龙

Baidu
map